简介:对共视法和综合法的GPS时间比对得到的两地协调世界时的时间同步精度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都有实用价值。严格共视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5~10ns,不严格共视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10~20ns,综合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6~12ns。
简介:利用国际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以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实测数据,构建电离层球谐模型SHAG(ShanghaiAstronomicalObservatoryglobalmodel),并与欧洲定轨中心(CenterforOrbitDeterminationinEurope,CODE)提供的电离层数据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1在全球范围内,二者解算的卫星硬件延迟误差的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RMS)为0.11ns,观测站硬件延迟误差的RMS为0.59ns;2)对于中国大陆及邻区,二者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electroniccontent,TEC)的RMS为2.1TECu(1TECu=0.35ns),但SHAG模型解算观测站TEC更接近GNSS双频解算的结果;31通过与数字测高仪的观测资料比较,发现SHAG模型解算的电离层结果可较好地描述不同观测站区域的电离层变化趋势。综合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数据的大量引入改善了SHAG模型的中国区域电离层特性,能较好地描述中国区域电离层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简介:为了了解SA效应对GPS时间比对的影响,我们从1991年底到1992年初进行了一些实验,并对两种状态下的GPS时间比对的时域特性进行了比较。本文描述了得到的一些结果。1、方差分析表明:SA效应影响的结果比正常状态的结果相差较大。(1)短期(取样时间为10秒,数据长度为13分钟)结果为时间比对精度降低了5-10倍,频率稳定度降低了约2倍多;(2)长期(取样时间为1天,数据长度为1个月)结果为时间比对精度降低了3-5倍,频率稳定度降低了4-15倍。2、短期的噪声特性分析表明:正常状态下GPS时间比对的噪声过程为调相白噪声,受SA效应影响GPS时间比对的噪声过程呈波浪性变化,主要是低频噪声。为同取样时间内出现的噪声过程如下。
简介:利用GPS双频观测量可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ElectronContent,TEC),以监测区域上空电离层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从而可以发现不同尺度的电离层异常。该文采用2004年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SCGAN)以及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CMONC)的部分台站的观测,计算得到1年时间序列的TEC数据,来研究长三角地区上空的电离层TEC的变化与活动。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利用高斯权函数和滑动平均等几种数据处理方法,重点分析和讨论了长三角地区上空电离层的周日变化、周年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特性,揭示了电离层冬季异常等现象。同时,通过对1年时间序列TEC进行谱分析,得到了其相应的变化周期。
简介:根据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和全球电离层活动监测的需要,利用全球370多个GPS基准站的双频相位实测数据,监测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和GPS卫星及接收机的DCB。由于数据量大、数据处理时间长,很难实现高精度快速建模,为此我们采用OpenMP并行算法来加快数据处理速度。实验表明,相对于串行处理,并行处理在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7倍以上,在4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超过40倍。将本文的初步建模结果与CODE、JPL等分析中心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其卫星DCB结果相对于CODE发布的结果精度为0.4ns,相对于JPL发布的结果其精度达到0.3ns。其测站DCB相对于2个分析中心结果的精度均优于2ns,垂直总电子含量相对于各分析中心的GIM产品的精度都在5.3TECU以内,相对于CODE的结果的精度最高,达4TECU。
简介:处理了2008年8月佘山25m射电天线归心测量中的GPS观测资料。针对每期测量时段仅6h,不足以平滑测站坐标在天以内的高频变化,以及测量数据存在的严重周跳问题,特别调整了GAMIT软件解算模式的设置,即将参考站和待测站的坐标采用值做松弛约束(10m)、参数解算模式选择快速迭代,以避免周跳较大的观测数据被删除,并且采取了手动和软件自动相结合修复周跳的方式,得到了形式误差小于4mm的基线向量解,且测控点在ITRF2005系统下的坐标精度均好于2mm。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测控网的GPS测量结果与光学测量结果之间的坐标转换参数求解问题。具体计算表明,由于存在大的旋转和平移,参数解难以收敛,为此采用了大参数部分预先扣除的方式。经6种解算模式的比较,最终获得了较高精度的转换参数,拟合残差均小于5mm。以上工作为佘山站后续VLBI、SLR归心测量及本地连接测量做了必要的铺垫。
简介:用上海天文台研制的八通道GPS定时接收机PTS-1[1],进行了不同的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比较。采用测量平均法和测量拟合法的结果表明,定时精度和测频精度比单点测量法提高2~3倍,达到30ns和3×10-13/d。这种低代价的轻便接收机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对许多用户是有实用价值的。
简介:基于作者此前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测地学机制的讨论,进一步根据McCloskey等人应用的INDI板块与AUST板块之间大致呈SW(≈S5)-NE(≈N2)走向的板块边界划分模型,利用GPS站速度资料,估计了沿整个苏门答腊-尼科巴岛地壳破裂带INDI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之间的板块聚敛率,并与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的分布所估计的AUST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问聚敛率结果作了比较;根据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对该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分布条件下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讨论和2004年主震由AUST板块运动触发的结论可能更符合2004年地壳破裂事件的观测结论。目前的Burma微板块的欧拉旋转参数可能不适合用于对该次地壳破裂事件的测地学估计和机制的讨论;INDI、AUST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是这两者板块间造山带的主要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