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体,而孔隙充填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的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的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的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的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驱油微观模拟实验是研究储层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渗透性储层的微观仿真模型及不同粘度原油、不同驱替压差的水驱油微观模型实验,较好地揭示了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和挖掘储层剩余油潜力阐明了机油,指出了方向。

  • 标签: 储层 仿真模型 微观模拟 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特征.地化资料表明:超覆尖灭带原油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33~0.49,C29甾烷-αββ/ΣC29值为0.31~0.39,原油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剖面上原油物性及地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风城组上部、乌尔禾组原油密度介于0.76~0.83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6~0.49,属高成熟轻质原油;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底部均见有沥青,原油密度介于0.88~0.95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0~0.44,呈现低成熟-成熟特征;晚期高成熟气体的注入,使密度较高、低成熟-成熟原油发生脱沥青作用,形成沥青和轻质原油.断阶带内缘原油为高成熟原油;外缘原油的分布与斜坡区相反,底部为高成熟轻质原油,上部为低成熟-成熟原油,表明在断阶带高成熟原油存在侧向运移并在垂向上排替早期低成熟-成熟原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范围为47~52℃和55~65℃,其对应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表明该地区存在多期油气运移.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油气运聚期次 成藏 研究 流体包裹体
  • 简介:从有机包裹体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四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本文在国内首次模拟了野外露头的埋藏史和地热史,并通过人工改变埋藏轨迹,预测了盆地内中侏罗统地下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西宁盆地现今出露的中侏罗统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59%,刚进入生油门限。模拟结果表明:地下同层位、同深度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82%,达到了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

  • 标签: 盆地模拟 预测 含油气盆地 野外露头 烃源岩 埋藏史
  • 简介:在冀中地区油气勘探所钻的3口井剖面中,系统选取早第三纪沉积岩岩屑样品。基本上2m取一个样,3口井样品总数约3500个。每个样品用光谱定量分析11种化学元素:Ca、Mg、Ti、Ba、Mn、Zr、V、Cr、Pb、Cu、Ni。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元分析方法,经过综合研究查明了冀中地区下第三系砂岩、泥岩和不同颜色泥岩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早第三纪各组段地层元素分布不同,其纵向上的变化界线与地质上分层界线基本吻合,是地层划分对比的一个依据。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岩石化学资料。,可以查明元素之间、元素与样品之间以及样品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性。研究表明Ba、Mn、Zr、Pb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碎屑元素;Ti、Cr、V、Ni、Cu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粘土元素;Ca、Mg、Ti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碳酸盐元素。96井主因子F1、F2累计方差达95%,F1、F2主因子主要由Ca、Mg、Ti三元素所决定。F1突出地反映灰质沉积等地球化学作用,F2突出地反映机械沉积作用。主因子F1和F2在纵向上的周期性变化反映了沉积作物的旋回特征,样品在F1-F2因子平面上规律性地展布反映了沉积相特征,96井下第三系地球化学-沉积相图概括了主要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冀中地区 早第三纪 沉积岩 化学元素分布特征 多元统计 研究
  • 简介:应用层序地层学对崖13-1气田主要产层陵水组三段进行了亚段细分,以此为基础,在地震阻抗剖面上得到不同亚段的阻抗体,利用层拉平技术将各亚段阻抗体抗平,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求出各亚段阻抗体12个水平方向的变差函数,拟合其非均质性变程椭圆,通过对不同亚段变程椭圆的比较,结合沉积特征,分析了陵三段各亚段的沉积体系及物源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地震资料 研究 崖13-1气田 陵三段 沉积体系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成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为手段,结合钻井资料,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南黄海南部坳陷前第三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前第三系主力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生、排烃史模拟的精度;南黄海南部坳陷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其古生界生烃潜力优于中生界,以生气为主;南黄海南部坳陷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具有2个生、排烃高峰期,排气作用可持续至今.

  • 标签: 前第三系 烃源岩 埋藏史 生烃史 排烃史 研究
  • 简介:继今年元月美方一行四人来研究中心访问,拟定合作研究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协议之后,研究中心勘探部于六月中旬派出以谢泰俊为组长的五人研究小组赴美,进行了一个月的交流和考察。为期三年的合作课题正式开始执行。在美期间,美方对访问内容和计划作了周密详细的安排,进行了坦诚、友好的交流和讨论。除落实合作计划细节及交换资料外,美方就加州盆地的构造一沉积充填,上第三系海相

  • 标签: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 合作项目 南海北部 大陆边缘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