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二审法院裁定准予上诉人同时撤回一审起诉和二审上诉的判例。类似判例的法律依据为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法理依据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可以不受限制地适用第一审民事诉讼普通程序,此即错误司法裁判通论。事实上,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并没有授权二审法院可以做出上述二审民事裁定。该错误的二审民事裁定本质上是能动司法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异化,浪费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效率,增加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诉讼风险与诉累,消极影响了基层法院的同案审判。

  • 标签: 民事诉讼当事人 撤诉权 错误司法裁判通论
  • 简介:将改判和发回重审的两种措施杂糅一处,以及将事实认定错误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两种情况一律定为发回重审的做法,既不便于实践中的操作,也有违现代司法理念。但客观地讲,发回重审制度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分析其利弊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其适用范围。一审诉讼程序违法或者存在瑕疵、二审中出现了符合证据法要求的“新证据”、应由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而一审法院未依法调取等情况则可以适用发回重审的措施。

  • 标签: 发回重审 改判 审级利益 适用范围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建设初期,地方法院在已构建的法律框架下,基本上依据法律规定行使了相应的审判权。从判决结果看,违法者大都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一些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等级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牵涉妇女问题的案件中,妇女权益并没有受到切实的保护。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法律表达 地方审判 判决书
  • 简介:司法资源的配置情况影响着司法效益的实现,就民事诉讼活动而言,司法效益的实现应该是成本观念下诉权保护和程序优化的均衡。民事诉讼诉权的保护依托于程序的正义,民事诉讼程序的优化以保障诉权的实现为目的。通过民事诉讼成本动因分析的执行成本与过程成本控制搭建以主体性与程序性为指标的交叉性司法效益衡量体系。在执行成本动因层面,通过审前的证据交换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引入降低民事诉讼成本投入,在过程成本动因层面,通过业务委员会、合议庭组织和联动化执行程序改革实现民事诉讼程序优化。

  • 标签: 司法效益 成本动因 民事诉讼 诉权保护 程序优化
  • 简介: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往往为胜诉而故意作虚假陈述,对法官查明案件事实造成误导和阻碍,有时导致裁判不公,严重破坏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避免此,应对当事人陈述作功能性分析,区分证据性陈述和一般性陈述,并在民事诉讼立法中,根据当事人陈述的不同性质,对当事人如实陈述义务赋予不同内涵,合理构建违反当事人如实陈述义务的法律责任体系。

  • 标签: 如实陈述义务 当事人询问程序 证据性陈述 法律责任
  • 简介:对冤错案件及时通过再审程序予以纠正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刑事申诉作为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材料来源,为权利人提请救济冤错案件提供了重要途径。但由于实践中申诉审查主体不中立、审查程序缺乏监督以及审查标准高,导致申诉案件难以进入再审程序,申诉制度被虚置。为保障申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当引入异地审查模式,实行立案登记制,审查公开进行,保障律师的参与,降低再审启动标准。

  • 标签: 人民法院 申诉审查 审查主体 审查程序 审查标准
  • 简介:刑事案件的审判中,结论不可能完全由前提事实和推论规则直接得出。由于法的精确性以及事实的建构性存在诸多争议,导致事实不能轻易为公认规则所涵设,并且规则尚需进一步解释,这也是简单案件与疑难案件区分之所在。在疑难案件中,单纯运用三段论已不能得出具有社会可接受性的裁判结果,而设证推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推理方式,其作用日益显现,这主要表现为设证推理能曲径通幽、为案件提供新思路,是法官在其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对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的具有创造性的推理。

  • 标签: 设证推理 疑难案件 个案分析 作用 必要限制
  • 简介: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形态、影响都有其特殊性,进入公诉环节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逐年增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这几个领域,呈现出类型相对集中和多样化、作案地点和对象较单一、突发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教育、改造和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全社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对南江县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情况、犯罪特点及做法进行梳理,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求今后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工作中有所改进,切实实现教育、改造和挽救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促使其健康成长的目的。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检察工作 改进建议
  • 简介:于欢案中的主要问题是于欢实行防卫行为时,对方的不法侵害是否具有紧迫性,以及若认定于欢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其行为是否超过了必要限度。于欢案一审和二审过程中,司法机关和辩护人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分析。认定不法侵害紧迫性,应在实质的层面判断法益受威胁的程度,认定防卫的必要限度应当对不法侵害危险程度、客观环境条件等综合判断。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体现了较为严格的态度,可以适当放宽。

  • 标签: 正当防卫 于欢案 紧迫性 必要限度
  • 简介:在新时代法治建设背景下,审查逮捕诉讼化构建应当突出“侦辩”双方的对抗,在居中听取侦、辩意见后,客观公正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诉讼化应厘清参与主体、案件范围、审查内容、侦辩有效参与等问题,其参与主体、案件范围应严格控制。诉讼化应坚持“全面审查”原则,诉讼程序应当简化。

  • 标签: 审查逮捕诉讼化 主体 范围 原则 程序
  • 简介: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严到宽的过程,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新近司法解释提出的"法律上利害关系"标准,为学界所称道,但这个标准本身也是相当原则、概括的,不便于司法实践中的操作,这就引发笔者关于"利害关系"基础的追问,以及对该标准的检讨、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提出些许管窥之见.

  • 标签: 行政诉讼 原告 资格 利益
  • 简介:文章以一普通刑事案件为例,观察合理怀疑的产生及排除过程,找出产生分歧的主要节点和深层原因,进而阐述当前刑事司法应当采取的认知立场,运用这一立场重新安排疑情处理方式。

  • 标签: 合理怀疑 认识立场 分析路径 模态建构
  • 简介: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思路、内容、方法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不断完善,顺利开展。

  • 标签: 刑事科学技术 实验教学中心 开放式实验 教学模式
  • 简介:本文认为"花冈和解"对于正义追求的折扣根源于诉讼和解制度本身在挖掘实体正义上的先天无力。但在坚守基本正义的前提下,诉讼和解仍然可以在对日索赔中发挥作用。同时指出,虽然没有正义基础的和解应予放弃,但正义是全民族共同的事业,应加快建立民间加政府合作的战争受害者救助机制。

  • 标签: 诉讼和解 花冈和解 战争受害者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