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形态变化和虚词运用,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对汉语而言,虚词在运用的广度、深度、精度、频度方面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中的定位和作用。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地带,为此,我们提出“广义虚词”这一新的理念。汉语虚词研究将形成六个新趋势:(1)国际汉语教学的紧迫需求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2)虚词语法意义的确认,关键在于形式上的验证,要为每个虚词义项建立“定位框架”;(3)虚词研究必须在一定的“语境”背景下才能有效地进行;(4)虚词研究的深化,必须在时间的纵轴和空间的横轴结合上下功夫;(5)重要虚词的个案深入研究和范畴虚词的比较研究将有机地结合起来;(6)虚词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现代化与网络化方面与时俱进。
简介:<正>词是意义与语音的结合体,在书面上表现为意义与形体的统一。不同语言的词汇有不同的系统,又各有自己的特点。一个词有一个意义,但又可以有几个意义。如果把不同语言的词汇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意义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交叉情况。一般说来,不同语言的词汇之间,这种词的意义和那种词的意义相对应的情况是较少的,而不相对应的情况则是多数的。这是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碰到的“麻烦”,也是教第二语言时必须注意随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汉语里的“打”这个动词。它的意义和用法是多样的,我们如果用朝鲜语来表达“打”的这些意义和用法,就必须使用许多不同的动词。
简介:汉语中表示空间方位的“前、后”发展出表时间的功能后,既可表将来,也可表过去。如“前”在“前景、前途”中表将来,而在“前世、前人”中表过去。“后”在“后世、后人”中表将来,而在“后退、往后”中可表过去。王灿龙(2016)认为,以往使用“时间在动”和“人在动”两个隐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中“前、后”在表示时间时的复杂现象。本文在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前”表将来和“后”表过去,来源于人们将想象的“虚拟空间”和时间混为一谈。“虚拟空间”是相对“现实空间”而言,后者处于我们感知范围之内,前者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前景、前途”表示将来、“后退、往后”表示过去时,本质上是表示“虚拟空间”上的“前方”和“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