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受文学史书写影响,一般认为郭沫若《女神》是现代文学史上书写最为丰富的诗集之一,它标志着白话新诗的伟大开端。也是最能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作。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间段中基本上持同一论调。与此同时,《女神》集外诗作及相关史料的发掘却在这一历史时段中默默地进行着,新的观点、材料、论断不断更新,遗憾的是却没有能及时影响后来的现代文学史书写,是一个带有滞后性、不平衡性的现象。
简介:考察苏雪林的早期创作,可以发现一个显在的成长历程,始而出游,在经历种种的人生磨难之后,又实现了回归。这种叛逆和回归经验,在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这也使得苏雪林的成长模式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寓言。
简介:两幕话剧《母》,发表于《小说大观》第六集(1916),作者徐卓呆。作品主要写中年医生平宝瑚私生活不检点,将妓女艳紫以病人的名义留在家中,引起了自己女儿的仿效、儿子的暗恋。作为母亲的静枝,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不忍心让肮脏的色情交易污毁了少年男女的迷梦,又没有办法揭穿事实把儿女从蛊惑中拉回到自己身边。最后明白了事实真相的儿子荔芬投海自尽了,为了使女儿不再受过重的心灵伤害,静枝不得不忍辱负重地去为“父亲”的罪恶隐瞒,独自一个人承受着内心痛苦的折磨。
简介:城市古已有之,中国亦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赵冈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把中国城市发展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从城市兴起到宋朝是第一阶段,从宋朝到十九世纪中叶是第二阶段,
简介:“智识阶级”作为外来词进入在中国,至1922年3月6日《晨报副镌》载俄国盲作家爱罗先珂名为《智识阶级的使命》的演讲辞才发生普遍影响。此前,鲁迅对这部分人群使用传统的称谓,如早期著述的各类“士”,“士人”,《新青年》时期的“鸿儒”,“文士”。“智识阶级”一词被引进后,鲁迅采用的同义语有“知识阶级”,“智识分子”,“智识者”等,如《坟·春末闲谈》的“特殊知识阶级”,《华盖集·通讯》的“智识阶级”,同时解释了该词的舶来性质及其与中国相应人群特征存在的差别。后鲁迅多用“知识阶级”,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
简介:因受时代氛围、政治因素及文艺方针政策的影响,1950年代诗歌问题讨论的一个中心议题,是能否在中国古典诗歌五七言和新民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较为普遍的民族化的新形式。在1950年《文艺报》组织的讨论中,诗歌形式的问题就被郑重地提了出来。1953年底到1954年初,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诗歌组召开的诗歌研讨会,进一步围绕格律诗与自由诗展开讨论。1956年8月至1957年1月《光明日报》等报刊进行的争论,则触及未来新诗形式建立的基础。这些议题在1958—1959年间的诗歌论争中得到了更为剧烈的凸显。
简介:在当今世界华文文学知名作家中,严歌苓是倍受瞩目的一位.本文甄选了她描写早期移民生活的两篇小说与,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力求让作品"说话",以期彰显严歌苓对这一题材进行女性言说时,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
简介:发轫于永明体的新体诗试验,最终发展成为唐代典范的格律诗,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探索方向.庾信是唐前格律诗的重要奠基者,而何妥是由梁入周再入隋的一位重要诗人和学者.他们二人的新体诗中都出现了一种特别的“重复律式”,这可能是一种有意的格律试验,从中可以窥见格律诗形成进程中不同的探索方向.
简介:
简介:一路翎最早提出"原始强力"一词,是他在写作了《饥饿的郭素娥》之后写给胡风的一封信中。他说:"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中的女人,我企图‘浪漫’地寻求的,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这句话后来被许多研究者引用,成为解读路翎
简介:“五四”的自由精神和有关“自由”的思想给这一时期的丁玲以形成性影响,为她塑造出了最初的思想模型。而在小说创作中,她将“五四”的自由思想灌注其中,使之成了贯穿其中的基本思想线索和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可供“自由”翱翔的天空,她在《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以对“快乐”妓女阿英的“概念化构建”,从正面完整地阐扬了自己关于“自由”的理念。
简介:本文以我国与英国小说早期作品人物的形象及名字作为参照,分别从两国的历史背景及人文因素去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以及特点。然后比较和对照了两国小说中人物姓名的艺术作用的变化。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和对照希望能使双方在共生互补之中不断地加强对彼此的了解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简介:为了阐明文明戏与日本新派剧的密切关联,本稿探讨了萨都原作的《杜司克》在中国和日本曾带来的具体影响。首先简要介绍了原作在法国问世(1887年)、其后改编成歌剧(1900年)的经过。然后分析在日本根据《杜司克》改编的一些作品,包括歌舞伎《扇之恨》(1891年)、田口掬汀的新派剧剧本《热血》(1907年),最后探讨中国留日学生欧阳予倩、陆镜若等在东京上演的《热泪》(中文版《杜司克》,1909年)以及20世纪初叶在中国公演该剧的状况。
简介: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曹雪芹“十年披阅、五次增删”的记载,使不少研究者如坠五里雾中。潘重规、戴不凡得出结论:《红楼梦》有原作者“石兄”或一位希望恢复大明王朝的仁人志士,有的研究者则认为,《红楼梦》原作者是曹頫。不管是石兄、大明志士、曹頫,曹雪芹都是“披阅”和“增删”他们其中一人已成稿的《红楼梦》,也就是说: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
简介:泰戈尔梵爱和谐思想包涵"梵我同一"和"爱的哲学"两大生命元素。其梵爱和谐思想对我国早期新诗主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爱的哲学"对冰心新诗主题的深度影响,"梵我同一"思想对王统照、郭沫若新诗主题的植入影响,以及梵爱和谐思想对郭沫若和徐志摩新诗主题的普泛影响。
简介:近年来推动邵洵美著作整理出版和研究的陈子善先生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邵洵美的名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作家、评论家、翻译家、编辑家和出版家,也是一位对三十年代中外文学交流做出了可贵努力的文学活动家。”
简介:<正>“重重公案结红楼”,这原本是清人谈论《红楼梦》中风流公案多而纠结情况的诗句,用来形容当今红学界争论歧异之多而纠结的情况,也还妥贴。红学歧见纷呈的一个原因,是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的早期资料极为贫乏,因而任何此类材料的发现,都为红学界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与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
出游与回归: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寓言——论苏雪林的早期创作
《母》与《雷雨》的比较——早期中国话剧的影响和生命力探寻
江南的早期城市化——读《郡邑之盛:明清江南治所城市研究》
“伪士”、“硕士”、“精神界之战士”——鲁迅早期对知识阶级的分析及其“立人”思想
早期“新格律诗”运动比照下的1950年代新涛形式问题讨论
关于早期移民的女性言说——简析严歌苓的小说《风筝歌》与《乖乖贝比(A)》
从“重复律式”管窥早期律诗的探索-以庚信、何妥新体诗为例
意象泛用与虚象造境——简论王禹偁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垢病
“原始强力”与川东地域文化的关系——从一个角度解读路翎早期的创作
“自由”:丁玲早期小说创作的精魂——以《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为中心考察
早期中、英两国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及人物姓名的艺术作用
从《杜司克》到《热血》与《热泪》——日中两国早期话剧界对一部法国戏剧的改编
一部早期的、内容单一的《红楼梦》——对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考察
生命律动的整体呈现与梵爱思想的主题观照——泰戈尔梵爱和谐思想对我国早期新诗主题生态的影响
最早全面介绍美国早期现代派诗歌到中国来的开拓者:邵洵美——读邵洵美《现代美国诗坛概观》
睿亲王淳颖题红诗与《红楼梦》钞本的早期流传——兼评关于《红楼梦》曾在清代遭禁的几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