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探春梦想着成为一个男人,立一番事业。这一愿望可以说明她有着潜在的男性心理品质。探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这种素质在传统文化中使其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男性气质。她做事讲究原则,不为人情所动,做人严正,明辨是非,善于分析。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理性的分析能力使她最早感觉出这个大家族所潜伏的种种危机。她争强好胜,敢作敢为,勇于承担责任,作风硬朗,让人敬畏,有一种独具的“威仪”。这一切都使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男性化的性格特征。不过探春也有着温婉和顺、淡雅清爽的淑女品格。正是这两个方面在探春身上的统一,使她表现出“静如淑女,动若英豪”的双性化性格特征。
简介:美籍华人学者田晓菲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观点:“竟觉得《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更好。”支持此观点的理据,概括起来是《金瓶梅》比《红楼梦》在性欲描写上更加写实、真切而大胆。因为《金瓶梅》是写成人世界的小说,写出了成人男女的坦率,并且把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陈经济、吴月娘都作为“慈悲的对象”;而《红楼梦》则是一部写青少年的诗意小说,对贾琏、晴雯的嫂子、鲍二家的和赵姨娘这些“成人世界”的人,“没有什么容忍和同情”。显然这些说法,触及到了人性内涵与文学叙事关系的重大理论问题。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无论是作为叙事视角,还是作为叙事内容,都是作家窥探和展示人性隐秘世界最常见的选择。如何衡量这一描写成功与否,必须从分析其叙事的根据层次和特征人手。关于《红楼梦》性描写的研究,虽说不是新的课题,但就其叙事和审美的特征的开掘,还远远没有触及。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红楼梦》性描写的叙事内涵,并与《金瓶梅》性描写的叙事比较中,发现性描写的审美意义及存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
简介:摘要在网络民族主义事件过程中,集体认同使参与者的身份实现由自我身份意识的帝吧吧民到国族身份意识的转变,网络空间聚集导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集体兴奋而产生国族身份意识觉醒,视觉文本对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国族身份意识带来的“唤起机制”,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狂欢表演实现国族身份意识与个人身份认同的统一,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通过文化认同、情感共鸣、意见呈现、集体行动实现国族身份意识的确立。当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的新特征,理性、非理性与情感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彰显高度组织性与动员作用,内容形式的戏虐、调侃方式将政治娱乐化,在文化符号的传播交流中实现爱国主义情感交流。必须采取措施推动青年理性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以文化符号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重视线上和线下的双重动员作用,重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政府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信任契约关系。
简介:东北二人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文艺工作者进入东北,极大推动了二人转的发展。东北二人转的衰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功能的转变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却是最主要原因。二人转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一直在不断吸取各种艺术的精华,它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同其他剧种相比,二人转具有简便灵活、擅于表现现代生活的优势,有利于艺术创新。传统二人转的衰落伴随着戏曲、曲艺的整体衰落,并非孤立现象。民间艺人与专业艺人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我们应当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二人转的前途,鼓励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不仅传承现有曲目和表演方式,更要传承前人的开拓精神,保护其艺术灵魂。
简介:加华作协作品选中的短篇小说,其素材和文体类型可谓多样。这与作家的出身地不同、创作经历各异及生活经验丰富有关,同时与加拿大对少数种族采取的包容政策及宽松的社会氛围有关。这些作家大多是第一代移民,因此他们的移民感受较多反映在作品中。作品时空背景多为加拿大,内容多讲述移民生活,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太空人家族'现象。作品中可以看到加华文学的某种独特的面貌:往往描绘适应移民生活比较好、逐渐成为加拿大人的华人,尤其表现了新形态的跨国移居者形象——他们把国籍看成是一种手段,且具有21世纪游牧民式思维方式。加华文学是一种少数人从事的文学,也就是说,作为今天正在形成的跨国移居者文学的一部分,具有冲击主流文学从而改变文学整体叙述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