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国家、民族、族群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不同的记忆,并通过符号文本、书面文本、口头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延续,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历史的再表述。蒙古族长调作为口头文本,一方面以歌词的延续来承载其族群特殊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进行着现代变迁。文章以土尔扈特部长调为载体,期望透过现代田野来重构历史事实,从田野路径、长调记忆、音乐声态三维度解析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长调音乐文化。

  • 标签: 历史记忆 口头文本 蒙古族 土尔扈特部 长调音乐
  • 简介:纵观人类音乐历史发展的历程,音乐的产生与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劳动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我国古代的雅乐体系还是蒙古族的图腾音乐体系,在形成的原则和音乐对象的意象演奏表达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从音乐哲学的延伸流派来看,中原音乐文化的宫廷音乐、祭祀音乐、仪式礼制音乐都是从早期图腾神话音乐体系逐渐分离出来而形成的。同样,蒙古族自身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和内蒙古各地区音乐流派的形成也与远古代蒙古先民的图腾意识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元素框架下蒙古人的图腾意识是影响着音乐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蒙古先民的图腾意识和自然崇拜情感在蒙古音乐体系的灵魂,近似于音乐膜拜的思感是蒙古音乐精神的源泉和动力。

  • 标签: 图腾崇拜 音乐体系 形成原则 问题研究
  • 简介:对于口头传统来说,文本是表演的产物。口头表演中,艺人调动和运用自己业已积累的传统元素,将新的曲目“装入”到已有的框架中,完成新曲目的演唱。于是,思维和行为在表演中融合为一体,通过表演生成为文本。这样,表演前的思维与表演后的文本,由表演所联结,形成“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过程结构。表演是在艺人与受众共同建立的语境中进行,同时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网络之中。语境和事件为表演和文本赋予了意义。

  • 标签: 口传音乐 口头表演 表演过程 语境
  • 简介:蒙古族长调的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这个问题上,民间/学者、局内人/局外人,给出了多元的审美经验描述和阐释。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面对同样的音响感性样式,不同文化持有者在审美经验的判断上,得出了长调音乐或“欢乐”或“悲伤”,这两种完全相悖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蒙古族传统社会长调音乐审美价值观的探讨,以及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的分析,指出长调音乐对“局内人”而言,其所呈现出的审美形态具有“欢乐”的情感价值属性。

  • 标签: 长调 审美价值判断 欢乐 悲伤
  • 简介:《十五的月亮》是现代剧作家海默于1948—1949年创作的一部内蒙古题材的汉语歌剧。这部歌剧直接孕育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敖包相会》的诞生;较受学术界关注的"劝奶音乐",也早在1949年随这部歌剧搬上了舞台。文章论述了这部歌剧的创作历程、剧本及音乐特点,并对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释。

  • 标签: 十五的月亮 内蒙古歌剧 东蒙民歌 采集活动 敖包相会
  • 简介:“喜庆十八大、欢笑在草原”鄂尔多斯敬酒杯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相声、小品曲艺大赛经过紧张的海选、预赛、复赛、决赛,近日花落各家。《三节拜花巷》、《王婆说水》、《巧劫狱》、《该不该说》分获相声、曲艺、快板快书、小品四个类别的一等奖..2012年12月17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李建华、宋德全,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王占昕,快板表演艺术家王文水也应邀参加并演出了精彩的节目:

  • 标签: 相声表演艺术家 内蒙古自治区 曲艺 小品 大赛 鄂尔多斯
  • 简介:<正>她出生在辽阔美丽的库伦旗七月的北京,已进入阴雨连绵的季节,我和温馨就在一个雾霭低垂的下午见面了。她,袭一身米色落地长裙,更显纤细、婀娜。高高的马尾巴随着轻快的脚步自然摆动,笑意盈盈的婉约而至。她的出现与随时可能飘雨的天空形成了水墨般幻化的美丽,真可谓,嫣然仙女下凡来。她宁静、典雅却无时不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她恬淡、灵秀却无法掩饰现代文艺小青年的范儿。"走吧,姐姐。"伴着她华美飘然悦耳的声音,我们

  • 标签: 内蒙古电视台 电视台主持人 电视编导 栏目组 青联委员 播音主持
  • 简介:蒙古黄河沿岸生活着一个特殊的蒙古族群体——杭哈蒙古族,从族源看,他们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后裔。1949年以后,政府以黄河为界通过行政区划把他们归为巴彦淖尔盟。这一族群和乌拉特蒙古族近百年来共同居住在一个行政区域,他们的生活、民俗、乃日仪式、民歌等互相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杭哈风格。本文谈到的双重文化认同,是从人类学视角去看待杭哈蒙古族的历史与当下,将这个群体搁置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去梳理他们的历史记忆与行政区划,从而去关注和阐释当地民歌的界定、民歌手的身份表述和他们在音乐生活中的文化建构。

  • 标签: 蒙古族 杭哈民歌 部落传统 行政区划 身份表述 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