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剖析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此为临床护理提供经验。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而且还可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打造优质的护理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寻护理对策。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的发生率为9.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二聚体与糖尿病史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VT的概率较高,年龄、D-二聚体与糖尿病史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形成VT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采取早预防、早发现等护理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8例,对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判断CT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24h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42例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多层螺旋CT检出41例(CT表现:脑实质密度降低30例,局部脑肿胀6例,单侧动脉血管表现为高密度状态5例),以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多层螺旋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敏感度为97.62%,特异度为100.00%,准确度为97.92%。结论: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准确度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当中包含有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增加依达拉奉注射液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即治疗前后自由基的水平差异。结果:治疗两周之后,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74.20%,观察组则高达96.77%;观察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内皮素-1(ET-1)和丙二醛(MDA)水平则显著降低;可见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心通液联合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从2020年2月-2022年3月在我院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两组,1组采用脉络宁治疗,2组采用脑心通液联合脉络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表1数据确定,治疗前,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并无明显不同(P>0.05);治疗后,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有很大不同,可以看出2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表2数据确定,治疗前,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无明显不同(P>0.05);治疗后,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很大不同,可以看出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心通液联合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理想,可以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为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广泛利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选取本市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结果:在NIHSS评分方面,实验组在治疗7d、治疗14d、治疗21d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在MCA血流参数方面,治疗后,实验组在Vp、Vd、Vm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机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收治的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程优质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症状指标、疼痛护理效果、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护理优良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全程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不良心理情绪,提高疼痛护理效果和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其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04~2021.04,研究样本为本院急性脑梗死预后良好者50例、预后不良者50例,分别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其临床相关资料及红细胞分布宽度进行分析与比对,分析急性脑梗死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其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糖尿病、发病到入院时间、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入院NIHss评分方面均较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较高者(>15%)发生HT显著高于较低者(≤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红细胞分布宽度较低者相比,较高者的MMP-9、hs-CRP及Hcy水平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该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越高,发生HT概率越大,且预后越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躯体职能、社会功能)。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干预,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的病例对象为我院在2022年6月~2023年11月期间接受神经介入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统计例数共计80例,按照1:1比例均匀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比较各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统计结果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护理期间的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予以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神经介入术后实施早期护理,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值得临床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研究者医院神经内科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共计4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术后临床症状复发患者,入院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纳入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该科室内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且术后康复良好患者40例作为参照对象。以问卷调查、护患沟通等方式获取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分析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NIHSS得分、心房颤动率、吸烟率、高血压率、梗死部位前循环占比较对照组高,发病时间较对照组长,遵医嘱用药率较对照组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梗死部位、心房颤动为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复发的影响因素较多,与神经损伤程度、梗死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需予以重视,加强高危患者评估,及早制定针对性的干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