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腹超声联合在异位妊娠诊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40异位妊娠患者进行诊断观察,先对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腹部超声诊断确定患者病情,比较不同诊断方式下不同部位异位妊娠的检出率,以及超声影像检查结果,以及定性诊断准确、误诊率与漏诊率;结果:阴腹联合诊断检出率(95.00%)与腹部超声检出率(80.00%)间存在差异明显(P<0.05);阴腹联合诊断与腹部超声影像检查结果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6);阴腹联合诊断正确率、诊断率和漏诊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与腹部超声诊断方式相比,阴腹联合诊断更优(P<0.05);结论:在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病情诊断中,与单独使用腹部超声诊断方式相比,联合使用阴道超声诊断,可提升疾病检出率,疾病诊断正确率,利于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AECOPD患者给予早期无创机械通气作用分析。方法:本次AECOPD患者的急救研究方面,选择时间段为2022年6月到2023年6月,选择患者为重症监护室需要急救的AECOPD患者38例,分为各19例重症常规组(采用重症监护室常规急救)与早期无创组(在重症监护室AECOPD治疗早期给予NIPPV),对比两组AECOPD患者疾病急救综合效果。结果:早期无创组综合效果良好以上17例,良好率为89.47%,相较于重症常规组综合效果良好以上14例,良好率为73.68%。两组AECOPD患者急救综合效果数据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急救虽然已经有较多经验积累,但如AECOPD采取早期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提高AECOPD患者急救综合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产妇产后保健中护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选取70位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35人。观察组在社区产后保健中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参照组进行常规保健。评估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围产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母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分娩方式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围产保健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参照组,观察组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观察组阴道顺产率及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产妇产后保健中的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产妇的围产保健知识掌握程度,降低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推动产妇选择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具有重要的社区健康教育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采用整体护理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50例雾化治疗哮喘患儿,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依从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依从性都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调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社区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社区肿瘤专线管理患者并参与中医诊治的80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中医调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并发症等。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晚期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中,中医调理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近期疗效有一定的改善效果,能够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肌红蛋白检验对AMI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急诊收治的以左胸痛为主要症状表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AMI患者74例,纳入AMI组,校正年龄、性别,同期收治心绞痛急性发作74例,纳入心绞痛组,非心源性胸痛患者74例,纳入对照组,检测血清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cTnT)。结果入院时、4h后、8h后,AMI组、心绞痛组、对照组Myo、cTn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4h后、12h后,AMI组Myo、cTnT水平高于心绞痛组,心绞痛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Myo、cTnT诊断AMI截断值为(38.3±14.5)ng/ml、(0.19±0.68)ng/ml,在此标准下,Myo检测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yo诊断AMI敏感度较好,可避免误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采用抗真菌方式治疗,观察组(37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口腔护理,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的疗效以及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及时诊断和治疗肺部真菌感染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