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病毒复制程度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91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31例正常对照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百分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感染者HBV-DNA病毒拷贝数,根据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病毒拷贝数,将它们分为DNA阴性组(<10³IU/ml)、低拷贝组(10³-105IU/ml)、高拷贝组(>106IU/ml)。结果低拷贝组、高拷贝组的CD3+、CD3+CD4+、CD4+/CD8+比值比对照组明显减低;DNA阴性组、低拷贝组、高拷贝组的CD19+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低拷贝组、高拷贝组的CD3+CD4+、、CD4+/CD8+比值比DNA阴性组明显减低。而CD3+CD8+、CD3+、CD19+在低、高拷贝组及DNA阴性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存在(P﹥0.05)。结论HBV感染可导致感染者免疫功能的改变,随着HBV-DNA复制增加,慢性HBV感染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加重。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对脓毒症患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炎症状态动态变化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2020年8月-2021年12月之间我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为入组样本,与健康人群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CD4+、CD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斑秃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治疗,持续用药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T淋巴细胞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秃严重程度(SALT)评分、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可提高儿童斑秃治疗效果,纠正机体免疫功能异常,降低SALT评分,减轻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安全可靠。
简介:为了探讨淋巴细胞胞浆内IFN-γ水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动态监测免疫抑制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胞浆内IFN-γ水平变化,同时记录患者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及用药情况等.结果发现:在50例患者中有28例T淋巴细胞内IFN-γ水平高于正常值,占56%,24例IFN-γ水平增高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率达85.7%,其IFN-γ水平下降与血象恢复基本呈正相关,并且明显早于血液学缓解.结论:IFN-γ水平升高的AA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好,IFN-γ水平变化明显早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这对于提示疗效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简介:Puma为一种凋亡调控因子。本研究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p53上调puma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索其在评估CLL预后中的意义。采用基于SYBRGreenI荧光染料法的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方法检测100例CLL患者及11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中puma基因的表达,以β-actin为内参照,用2(-△Ct)方法计算puma的相对定量值,组间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显示,qRT—PCR标准曲线的R^2均≥0.990,批内差及批间差变异系数(CV)均小于5%,灵敏度可达10^2copies/μgRNA。100例CLL患者puma基因表达水平中位数为1.038×10^-3(4.106×10^-4-2.806×10^-3);11名健康对照者puma表达水平中位数为1.220×10^-3(7.233×10^-4-1.405×10^-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U=544.5,P=0.957)。临床分期较早(Binet分期A期)的患者pum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临床分期较晚(Binet分期B期、C期)的患者(p〈0.001);具有CD38表达阳性、ZAP-70蛋白表达阳性、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的患者,其puma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无以上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2,0.012,0.009和0.046);FISH检测显示存在12号染色体三体和14q32易位的患者pum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以上分子遗传学异常者,其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3和0.045)。结论:qRT-PCR方法检测puma表达灵敏可靠,puma表达水平与CLL多种预后因素存在相关性,在评估CLL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祁阳县2014-2018年新发现HIV/AIDS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情况,为完善HIV/AIDS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收集祁阳县2014-2018年新发现HIV/AIDS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检测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近5年新发现HIV/AIDS595例,检测528例,检测率88.74%,5年CD4+T淋巴细胞检测平均值为(305.12±111.17个/ul),区间分布以200—350个/ul最多35.61%,其次是50-200个/ul35.23%,其他依次是350—500个/ul14.01%,500个/ul以上12.50%,50个/ul以下2.65%。结论祁阳县近5年新发现HIV/AIDSCD4+T淋巴细胞受损严重,应加大HIV/AIDS早期发现力度。
简介:摘要机体在炎症状态下,血清中的淋巴细胞凋亡增加,而中性粒细胞、巨核细胞以及血小板细胞增殖增加。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以反应体内两种细胞间比例失衡的情况,代表了促炎症反应与抗炎症反应之间的平衡,其在多个系统的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预测及预后评估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并具有取材方便,简便经济,可重复检验等优点,可指导临床工作者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适宜在我国基层医院推广从而更好的为糖尿病患者服务。
简介:为了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E2A-PBX1融合基因的表达,采用位于E2A基因不同位置的上游引物与下游PBX1引物,检测了410例儿童ALL,包括362例B细胞ALL和48例T细胞ALL.结果发现:17例患儿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检出率4.1%,且全部为B细胞ALL,而且所有阳性病例均表达一种变异型融合转录本,后者是由E2A基因的第13外显子(159bp)被差异剪切形成的.经BLASTn比对分析,这种转录本保持了原来的开放阅读框,但导致53个氨基酸残基的丢失.这53个氨基酸残基位于活化区2,会导致融合蛋白中部分环-螺旋结构以及全部七聚体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丢失.结论: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的儿童ALL表达典型和变异型2种融合转录本,后者是由E2A基因第13外显子被差异剪切而形成的,它将导致融合蛋白中53个氨基酸残基及其所构成的部分环-螺旋结构以及全部七聚体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丢失.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及对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4例小儿哮喘患者纳入本次试验,所有病例均选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7.3%)较对照组(81.1%)更高,治疗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对小儿哮喘患者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可获得理想的疗效,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在较短时间内减轻患儿痛苦,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大剂量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价值。方法:研究样本为80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方法比较,对比其临床应用价值,在2017.01~2019.01期间,中心随机系统分组,对80例患儿均实施6-MP、HD-MTX联合三联鞘注治疗干预,常规组/40(3g/m3MTX治疗),治疗组/40(5g/m3MTX治疗),对比患儿(1)治疗有效率;(2)患儿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对比常规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有改善,(P<0.05)。结论:大剂量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显著,同时对患儿生活质量有积极提升意义,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都市新都区2021年新发现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方法:抽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成都市新都区新发现HIV感染者20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感染者均接受了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对首次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所纳入的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出的最大值为637个/μL,最小值为25个/μL,均值为331个/μL,在14d内完成首次检测的患者有1857例,占比91.03%,不同性别感染者以及不同年龄组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成都市新都区新发现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该指标普遍偏低,对HIV高危人群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尽早进行治疗是防艾工作的重点。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后CD4-T淋巴细胞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影响细胞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了2022年至2023年期间确诊为HIV阳性且初次接受ART治疗的50名患者。通过连续6个月的随访,定期监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索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联。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增加,从治疗前的350 cells/μL增至治疗后6个月的600 cells/μL(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及基线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呈现显著相关(P<0.05)。结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有效促进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快速恢复,其中年轻患者和基线病毒载量较低的患者恢复更为显著。这些发现提示,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对改善HIV患者的免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不同人群中CD4-T淋巴细胞恢复的个体差异,以优化治疗策略。
简介: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panniculitis-likeT-celllymphoma,SPTCL)的临床表现、18F-FDGPET/CT显像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SPTCL患者的18F-FDGPET/CT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皮肤损伤6例,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1例单发,位于面部;5例伴有疼痛,3例伴有溃疡,2例淋巴结受累,2例结外受侵。躯干皮肤病灶的SUVmax为3.9(1.0-10.1),四肢病灶的SUVmax为3.8(1.1-11.3),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48,P=0.804);皮肤病灶CT值〉0HU组的SUVmax明显高于CT值≤0HU组[7.0(3.0-11.3)vs1.8(1.0-6.9);Z=-7.523,P=0.000]。所有皮肤病灶、受累淋巴结及结外软组织病灶的SUVmax分别为SUVmax为3.9(1.0-11.3)、5.2(2.1-13.1)和6.2(4.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外软组织病灶的SUVmax明显高于皮肤病灶(P〈0.05),却与受累淋巴结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病灶的SUVmax与受累淋巴结的SUVmax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7例SPTCL患者中,死亡4例,均为多发,其中3例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3例皮肤病灶SUVmax中位数≥3.0,2例淋巴结及结外脏器受侵。结论:SPTCL临床无特征性,18F-FDGPET/CT可以提供病变的发生部位、范围、受累程度及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能够帮助临床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判,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淋巴瘤细胞和淋巴滤泡细胞核的形态参数特征,为相关病理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识别寻找参数依据;方法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中心母细胞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淋巴滤泡的套细胞、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核的20个形态参数,判别分析法分析各组细胞之间核的形态参数的差异;结果中心母细胞与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细胞之间只有3个形态参数入选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仅为59.20%.而套细胞或中心细胞与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之间入选参数分别为10个和8个,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7%和76%.套细胞与中心细胞、套细胞与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与中心母细胞之间入选判别函数的参数分别为8个、7个和7个,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7.7%、98.6%及78.9%;结论不同类型的淋巴滤泡细胞之间有较多形态参数存在差异,而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细胞与其来源中心母细胞在形态上有更多的相似性.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烫伤大鼠延迟复苏后脾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对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表型及其介导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对照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烫组32只、烫伤组32只、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32只.后2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伤后6h腹腔注射林格液或EP液延迟抗休克,伤后12h起每隔12h给予4mL林格液或EP液至伤后48h;假烫组除于37℃模拟烫伤外其余处理同烫伤组.于伤后1、3、5、7d处死各致伤组大鼠,另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免疫磁珠法分离大鼠脾脏CD4~+CD25~+Treg,ELISA法检测脾脏HMGBI含量及T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表面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表达,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进行多组间方差分析和2组独立样本间的t检验.结果(1)烫伤组大鼠脾脏HMGBI含量伤后1~7d显著高于假烫组,其中第1天达峰值[(46.7±8.3)ng/mg蛋白];EP治疗组大鼠脾脏HMGBI含量伤后1~7d明显低于烫伤组.(2)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1~5dCTLA-4表达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10.459、12.051、4.029,P〈0.05或P〈0.01);EP治疗组伤后1~7dCTLA-4表达较烫伤组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796、9.913、9.581、10.022,P〈0.05或P〈0.01).(3)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1~7d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受抑,其中伤后1d达低谷(0.167±0.059);IL-2水平伤后1~7d显著下降,其中伤后5d达低谷(44±24)pg/mL.与烫伤组比较,EP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受抑状态明显缓解,且IL-2水平明显上升.结论严重烫伤后HMGB1产生可诱导Treg向成熟发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下,免疫功能抑制.EP通过抑制HMGB1的合成与释放,改善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简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老年人多发。目前CLL治疗的主要问题是:①治疗完全缓解率低;②CLL伴随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和治疗药物的骨髓抑制、感染等副作用,高龄患者难以耐受。本研究报告我科成功治疗1例74岁高龄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中采用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即氟达拉滨,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方案,按标准治疗剂量给药,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给药时间,运用泛细胞保护剂氨磷汀进行辅助治疗。结果表明: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外周血的细胞计数和分类恢复正常;继续应用氨磷汀辅助治疗20天,患者贫血得到纠正,血红蛋白量稳定在120g/L以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老年CLL患者化疗过程中,采用氟哒拉滨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方案,按标准剂量给药,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给药次序和给药时间,体现个性化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氨磷汀可以有效减轻或克服CLL伴随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以及氟哒拉滨、抗CD20单克隆抗体引起的骨髓抑制、感染、发热等副反应。
简介: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白血病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dCK)的基因表达水平与氟达拉滨(flud)耐药的相关性,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方法检测30例CL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的dCKtuRNA表达,比较Flud敏感与耐药患者dCK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敏感组dCK表达水平高于耐药组(p=0.001),dCK的表达与性别、年龄、Binet分期、IgVH基因突变、CD38、ZAP-70和p53基因突变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CK表达水平低或缺陷的患者可能对Flud药物有耐药性,而dCK表达的预后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AIDS患者心脏损害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超声峭心动图表现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AID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段选取100例非AID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数目,对心脏CDFI超声检查结果评价心脏损害程度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扩张性心肌病、肺动脉高压、心包积液等心脏超声表现。分析CD4+T淋巴细胞数目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