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合并TTV感染状况及其对乙型肝炎病情影响。方法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阳性率。结果在1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血清TTVDNA阳性者16例(12.5%),在38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阳性率(13.1%)与90例慢性乙型肝炎阳性率(12.2%)无统计学差异,混合感染TT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北京地区存在TTV感染,但其致病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TTV DNA 乙型肝炎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howelsyndrome,IBS)是最常见功能性胃肠疾病,约10%-15%全球人口受到IBS影响。虽然过去20年里已开展了很多关于IBS实验研究,但其潜在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且缺乏特效治疗药物。目前IBS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纠正与该病相关病理生理紊乱,改善胃肠动力、解除肠管痉挛以及减少肠内产气,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治疗 syndrome 功能性胃肠疾病 IBS 治疗药物
  • 简介:母乳足4-6个月婴儿最理想天然食品,有利于婴儿健康成长,尤其初乳,含有丰富抗感染物质。但在哺乳之初,由于部分产妇乳头平坦或内陷以及因不能掌握正确喂养方法而出现乳头皲裂、奶胀等一系列乳房问题,直接影响了新生儿对初乳获取,并影响早期母乳喂养成功。通过临床实践,就上述问题采取了相应处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

  • 标签: 早期母乳喂养 抗感染物质 天然食品 乳头皲裂 喂养方法 乳头平坦
  • 简介:在西力国家,酗酒历来是导致严重肝脏疾病首要因素.我国近年来由酒精所致肝损害亦呈逐年上升趋势,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第二大病因[1].典型酒精性肝病(ALD)临床上表现为脂肪肝和肝肿大、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最终将发展为不可逆性肝硬化.尽管ALD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大量资料表明,酒精代谢产物乙醛是造成肝脏和其他脏器损害主要元凶[2].乙醇脱氢酶(ADH)和肝脏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通路均可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乙醛,乙醛继而与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舷物,进一步导致蛋白酶失活、DNA修复蛋白功能损害、自身抗体形成、谷胱甘肽耗竭、线粒体损伤和氧利用障碍[3].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发病机制 肝损害 磷脂代谢紊乱
  • 简介:随着内镜治疗学发展,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nasobiliarydrainage,ENBD)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应用越来越普遍,该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现将我科32例鼻胆管引流术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急诊 床边鼻胆管引流术 护理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急性胆管炎
  • 简介:目的探讨胃镜取上消化道异物安全性及方法与技巧。方法通过我院199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共诊治115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115例患者,113例患者成功,成功率为98.5%。无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胃镜取上消化道是安全可行,在确保不出现大出血及穿孔前提下取出异物,故术前选择好适应症,术中根据不同异物,选择不同方法及配件是成功关键。

  • 标签: 异物 胃镜
  • 简介:目的探讨诊断性腹腔镜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2月至2000年10月进行75例诊断性腹腔镜检查.结果对28例不明原因腹水,24例腹外伤、急腹症,9例不明原因腹内肿块,6例性质不明肝脏肿块,6例肿瘤待查及2例膈肌病变,除2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诊断未明外,余皆在腹腔镜下得到明确诊断及相应有效治疗.总诊断明确率为97.4%.有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4.0%.结论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是一种较安全、有效检查方法,在评估腹腔内病变,如肝脏疾病,不明原因腹水,腹腔内肿瘤诊断、转移病灶发现和恶性病变分期,某些腹外伤及急腹症方面有其独特而重要作用.

  • 标签: 诊断性腹腔镜检查 不明原因 肿瘤 腹水 临床应用价值 腹腔内
  • 简介:宫颈缝扎术常用于妊娠期宫颈内口松弛矫治。由于较多习惯性晚期流产是由宫颈内口松弛引起,住院行宫颈缝扎术成为了产科较常见手术。我院产科病区配合临床上宫颈缝扎术围术期实施了一整套护理措施,并达到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宫颈缝扎术 护理措施 围术期 宫颈内口松弛 产科病区 晚期流产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可引起消化性溃疡,是胃癌危险因素之一。H.pylori感染普遍存在,而且其基因具有很强种系地理结构(phylogeographicstructure)。提示其多态性可反映人类种系地理特征和迁徙史。2003年,我们将370株H.pylori菌株分为4个主要种群。这些菌株地理起源反映了人类居留史上重要事件,如玻里尼西亚和美洲殖民地化,以及非洲班图人迁徙。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 人类 非洲 渊源 地理特征
  • 简介:材料与方法同期检出胃粘膜病变共302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96例;肠上皮化生(IM)51例;异型增生(DYS)23例.每例于胃窦大小弯侧,胃体大小弯则取粘膜组织4块,分别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和Hp染色Warthin-starry染色.以镜下见到棕黑色典型Hp菌体为Hp阳性.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 肠上皮化生 HP阳性 胃体 胃粘膜病变
  • 简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早期(3~6h内)应用溶栓治疗法,及时溶解冠状动脉血栓,使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或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改善预后,是近年来治疗AMI主要进展之一。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也越低。GISSI研究表明:用链激酶静脉溶栓,起病后1h内开始者,其21天病死率较6h内开始者减低47%(0.086/0.0154)。自1999年开始我科应用尿激酶(UK)溶栓疗效好、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溶栓治疗 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AMI) 护理 病后 梗死范围
  • 简介:背景:小肠类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为小肠上皮细胞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为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类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出芽。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原代细胞培养 L-WRN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隐窝 干细胞
  • 简介:对我院1996年10月至1999年2月收治38例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数(PLT)和血小板体积(MPV)进行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体积变化 小板数量 患者小板
  • 简介:丙型肝炎多因输血或反复使用血制品而引起,虽然临床表现轻微,但预后较差,因此加强对HCV检测研究,是非常重要。目前临床诊断和献血员筛选主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IgG,本文以PCR检测HCVRNA结果为参照,探讨抗-HCV-IgM/IgG联合检测诊断价值及意义。

  • 标签: 抗-HCV-IgM 联合检测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患者 抗一HCV 慢性丙型肝炎
  • 简介:近年来,由于基因诊断技术发展,在HBsAg阴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得以检出HBVDNA.本文75例HBsAg阴性HBV感染者为2002年6月~2004年3月我院门诊及感染内科住院患者,现将其血清学及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 标签: HBSAG阴性 HBV感染 临床特点 肝病患者 基因诊断技术 内科
  • 简介:目的:提高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疗效。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6例原发性胆囊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明确诊断17例,术中及术后病理确诊19例,其中术中漏诊4例,占21.1%。随访33例,术后半年内死亡19例,1a以上8例,2a以上5例,5a以上1例。结论:原发性胆囊癌预后较差,5a生存率3%,术后平均生存期约11个月。强调早期诊断治疗避免漏诊重要性。

  • 标签: 胆囊癌 误诊原因 临床表现 手术方式 病理分期 发病原因
  • 简介: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血管紧张素原(AG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在180例研究对象中,正常人30例、轻度肝炎30例、中度肝炎30例和肝硬化患者90例,其中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A级、B级和C级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GT、AngⅡ和ACE水平;采用化学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PCⅢ、Ⅳ-C、AGT、AngⅡ和ACE水平分别为(350.7±124.9)ng/L、(307.3±139.5)ng/L、(280.3±141.3)ng/L、(256.25±110.42)ng/L、(3.45±0.66)ng/mL、(120.58±26.69)ng/L和(79.70±25.67)U/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8.8±20.7)ng/L、(58.6±20.9)ng/L、(53.0±21.1)ng/L、(47.0±21.1)ng/L、(3.0±0.4)ng/ml、(104.0±13.8)ng/L和(61.6±12.6)U/L,P〈0.05];肝硬化Child-PughA级和B级患者血清AGT水平分别为(3.4±0.4)ng/ml和(3.3±0.6)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肝硬化Child-PughC级患者AngⅡ和ACE水平分别为(125.4±19.1)ng/L和(83.4±22.5)U/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AGT、AngⅡ和ACE与肝纤维化指标间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随着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病情进展,患者血浆AGT、AngⅡ和ACE水平逐渐升高,其生理病理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肝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金龙胶囊与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金龙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因子变化情况,治疗效果、随访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IL-2R、TS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35.71%(P〈0.05);治疗组临床总控制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0.71%(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00%,显著低于对照组64.29%(P〈0.05)。治疗组死亡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5.71%(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龙胶囊与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利于保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病情控制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金龙胶囊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MiR-384对HFFA诱导Hepa1-6细胞sirt3/FOXO1信号通路影响。方法取Hepa1-6细胞,加入OA和PA储存液,使两者终浓度分别为1mmol/L和0.5mmol/L,培养24h,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体外细胞模型。测定肝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评估模型建立情况。分别以miR-384模拟物、miR-ctrl、miR-384抑制剂、miR-384抑制剂-ctrl、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或si-ctrl转染细胞48h。使用FCM测定各组细胞ROS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sirt3、FOXO1及抗氧化蛋白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抗氧化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表达,采用专用试剂盒检测SOD和CAT活性。结果与正常组(0.66±0.01)比,miR-384模拟物组和sisirt3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7.3±1.13)和(10.4±0.36),P<0.01];与HFFA组(29.4±0.98)比,HFFA/miR-384抑制剂组细胞ROS水平显著降低[(12.8±0.41),P<0.01];与正常组(0.75±0.04)Hepa1-6细胞sirt3蛋白表达水平比,HFFA组显著降低[(0.23±0.01),P<0.01];与HFFA组比,HFFA/sirt3组显著增加[(0.83±0.03),P<0.01];与HFFA/sirt3组比,HFFA/sirt3/miR-384组显著降低[(0.46±0.02),P<0.01];与对照组比,miR-384模拟物组Hepa1-6细胞sirt3蛋白、Forkhead转录因子O亚家族(FOXO)成员FOXO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分别为(0.2±0.01)和(0.3±0.01),P<0.01],而CAT和MnSOD表达显著增加[分别为(2.3±0.05)和(2.4±0.06),P<0.01];与HFFA组比,HFFA/miR-384抑制剂组Hepa1-6细胞sirt3蛋白和FOXO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分别为(0.5±0.02)和(0.7±0.01),P<0.01],MnSOD和CA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1.6±0.04)和(2.0±0.03),P<0.01];与NAFLD组SOD(327±3.45)和CAT(386±4.03)活性比,正常组SOD和CAT[分别为(425±5.49)和(512±6.04),P<0.01]和miR-384抑制剂组SOD和CAT活性[分别为(406±4.79)和(447±5.38),P<0.01]显著升高。结论miR-384表达可导致HFFA诱导Hepa1-6细胞氧化损伤加重,部分可能是通过抑制sirt3/FOXO1途径实现

  • 标签: Hepa1-6细胞 miR-384 sirt3/FOXO1信号通路 活性氧
  • 简介:背景:在标准三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根除率有所下降情况下,首选含铋剂四联方案是否较标准三联方案更具优势?目的:比较以雷贝拉唑为基础标准三联方案和再加铋剂四联方案对H.pylori感染者进行初次根除治疗疗效。方法:65例内镜诊断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H.pylori感染者随机分配至三联组(雷贝拉唑10mgbid+克拉霉素500mgbid+阿莫西林1.0gbid)和四联组(上述三联药物加胶体次枸橼酸铋220mgbid),连服7天。治疗结束后至少间隔4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评估治疗结果。结果:60例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三联组和四联组H.prlori根除率按意图治疗(ITT)分析分别为71.9%和75.8%,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76.7%和83.3%,两组间根除率无显著差异(P〉0.05)。除四联组中有2例分别因头晕和上腹痛而未完成治疗外,两组其余患者不良反应相似,且能耐受,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结论:含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一周三联治疗方案与再加铋剂四联方案均能有效根除H.pylori,加用铋剂并未显著提高H.pylori根除率,提示首次根除H.pylori治疗时仍应选择含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三联方案。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药物治疗 方案评价 雷贝拉唑 胶体次枸橼酸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