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义齿修复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对53例患者,58义齿,123个磁性附着体随访2-6年,平均3年。结果:基托折断8件,衔铁松脱6个,衔铁磨损4个,磁铁松脱5个,基牙龈炎24个,基牙松动拔除7个,牙根折裂1个。结论:磁性附着体能提高可摘义齿的固位力,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正确的操作、修复后定期随访进行预防和处理。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义齿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常用树脂牙摩擦磨损性能及与牙釉质摩擦磨损性能的匹配情况。方法: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体外模拟口腔环境,对牙釉质、松风牙,拜耳牙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记录动态摩擦系数,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电子天平得出磨损量。结果:三者摩擦系数变化趋势相似,牙釉质稳态摩擦系数为0.90~1.00,松风牙为0.38,拜耳牙为0.47。磨损体积量:牙釉质〈松风牙〈拜耳牙(P〈0.05),而对磨物滑石瓷体积磨损量:拜耳牙〈松风牙〈牙釉质(P〈0.05)。树脂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牙釉质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结论:两种树脂牙稳态摩擦系数显著低于牙釉质,耐磨性弱于牙釉质,松风牙耐磨性大于拜耳牙。

  • 标签: 树脂牙 牙釉质 摩擦特性 耐磨性能 摩擦磨损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载荷变化对纯钛与滑石瓷对磨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MMV-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以滑石瓷为对磨物,载荷设置为20、50、100N,在37℃人工唾液润滑的试验工况下,对口腔修复用纯钛进行二体摩擦磨损试验。记录动态摩擦系数。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X线衍射能谱仪分析磨屑成分.电子天平得出磨损量。结果纯钛与对磨物滑石瓷的磨损量及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载荷20N,纯钛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50N时,磨损机制是黏着磨损伴发磨粒磨损;100N时,纯钛磨损机制以黏着磨损为主。结论载荷增加可增大纯钛的磨损量.导致磨损机制改变,在高载荷条件下可发生严重黏着磨损.缩短纯钛修复体的使用寿命。

  • 标签: 载荷 磨损性能 摩擦磨损试验
  • 简介:目的:评价磁性附着体应用于全口覆盖义齿修复的效果.方法:用63Magfit和Magdisc磁性附着体为28例牙列缺损患者进行覆盖义齿修复,并随访观察2年.结果:63磁性附着体中1失败,9颗基牙出现龈缘炎,未发现继发龋、基牙松动、义齿折裂、根面板脱落;所有覆盖义齿固位效果满意.结论:Magfit和Magdisc磁性附着体能有效改善覆盖义齿的固位,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义齿 全口 义齿 覆盖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黏结对金属托槽槽沟及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福州大学测试中心进行。选择因正畸治疗拔除的上颌双尖牙40颗,MBTTM迷你直丝弓托槽10个,采用高温灼烧后电解抛光的方法处理脱落的金属托槽,对托槽进行多次黏结。扫描电镜下观察槽沟底金属表面结构的变化,并检测托槽宽度和槽沟宽度。应用三角函数的原理推算出托槽弓丝接触角θc的公式,分别计算出多次黏结前后托槽指数、入槽指数及θc的变化。结果随着黏结次数的增加,槽沟底金属表面结构愈显粗糙;托槽宽度逐渐减小,与首次黏结相比,第二次黏结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第四次黏结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黏结次数的增加,槽沟宽度、θc均依次增大,托槽入槽指数、托槽指数显著减小,与首次黏结相比,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槽指数的减小虽然有利于缓解滑动阻力,但多次黏结会引起金属托槽槽沟表面粗糙、托槽弓丝接触角θc增大,均有可能导致槽沟滑动摩擦力增加,因此,在正畸临床矫治过程中对托槽的多次黏结应慎重。而托槽指数的变化对托槽与弓丝间滑动摩擦力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金属托槽 黏结 摩擦力
  • 简介:2009年7月14日下午,应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王林院长邀请,美国UniversityofCaseWesternReserve口腔医学院牙周病学系、医学院病理学系的韩一平教授到南京医科大学1:3腔医学院进行参观访问并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 标签: 南京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 副教授 美国 讲学 牙周病学
  • 简介:目的调查口腔溶血链球菌黏附蛋白Fap1糖基化相关基因产物Gap1、Gap2和Gap3的亚细胞定位,以及相关基因缺陷株的黏附能力改变情况。方法等位置换技术获得口腔溶血链球菌黏附蛋白糖基化相关基因缺陷株gap1-、gap2-和gap3-,穿梭质粒构建该三种基因的补偿株,WesternBlot检测Gap1、Gap2和Gap3在溶血链球菌内的亚细胞定位;闪烁计数法检测gap1-、gap2-和gap3-对羟基磷灰石的黏附能力。结果Gap1和Gap2被发现分布于所有亚细胞组分中,但主要集中于胞浆和胞膜内,而Gap3仅分布于胞浆和胞膜;体外黏附实验显示gap1-、gap2-和gap3-对羟基磷灰石的黏附能力显著下降。结论糖基化修饰对溶血链球菌黏附蛋白Fap1的黏附功能至关重要;Gap1、Gap2和Gap3可能在Fap1糖基化修饰过程中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发生在胞内环境。

  • 标签: 副溶血链球菌 糖基化相关基因 亚细胞定位 黏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