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患者女,38岁,于2002年2月5日因发热、咳嗽伴全身不适在院外诊所给予红霉素1.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鱼腥草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治疗.输注红霉素时无不良反应.在输注鱼腥草注射液约2min后患者出现皮肤瘙痒,腹痛、寒颤、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1次.即停止输液,急送我院治疗.查体:体温正常,P78次·min-1,R20次·min-1,BP测不到,心、肺听诊无异常.考虑为鱼腥草注射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遂即给予间羟胺(阿拉明)19mg、多巴胺4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异丙嗪(非那根)25mgim,地塞米松5mg+注射用水2mliv,吸氧2L·min-1.约30min后患者症状基本消除,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寒颤消失,BP90/60mmHg.好转后继续应用红霉素静滴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3d后患者痊愈出院.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配伍中的禁忌,保证配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采用资料调查法,选择某院1年间收治的50例患者,这些患者均因为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结合患者资料等进行分析,针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和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加以总结。结果: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使用过程中的配伍禁忌较多,与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激素类药物、免疫增强药物、中药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以及其它药物等皆存在配伍禁忌,联合使用中将会出现药性改变等,容易影响患者健康。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配伍禁忌较多,而临床上这类注射剂的应用较为普遍,为此,医师应当提高对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配伍的重视,深入了解其中的配伍禁忌,确保联合用药安全,以便减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现象发生概率,满足安全用药的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口腔溃疡患者,应用加味增液汤对口腔健康情况的改善效果。方法:抽取2019.01-2023.08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口腔溃疡患者共计100例,计算机1:1随机数列均分组别,参比组(常规治疗,n=50),分析组(常规治疗+加味增液汤,n=50)。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溃疡治疗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溃疡面积、疼痛评分及溃疡愈合时间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分析组溃疡面积及疼痛评分小于参比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参比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分析组临床有效率(42例,占比84.00%)显著高于参比组的(33例,占比66.00),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口腔溃疡患者,应用加味增液汤既可改善临床症状,也可提升临床效果,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口腔溃疡患者,应用加味增液汤对口腔健康情况的改善效果。方法:抽取2019.01-2023.08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口腔溃疡患者共计100例,计算机1:1随机数列均分组别,参比组(常规治疗,n=50),分析组(常规治疗+加味增液汤,n=50)。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溃疡治疗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溃疡面积、疼痛评分及溃疡愈合时间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分析组溃疡面积及疼痛评分小于参比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参比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分析组临床有效率(42例,占比84.00%)显著高于参比组的(33例,占比66.00),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口腔溃疡患者,应用加味增液汤既可改善临床症状,也可提升临床效果,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合理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6-2019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资料,分析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物使用强度(AUD)、药物利用指数(DUI)、各科室药物使用率排序、耐药率及与DDDs的相关性,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2016~2018年基本稳定,2019年较之前增加60%以上。DDDs在2018年较低,2019年略有增加。AUD基本上逐年减少,但在2019年有所回升。DUI在2.29~3.16。药物使用率较高是内一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ICU)和外五科(神经外科)。耐药率在2016~2018年变化不大,在2019年明显升高。美罗培南耐药率与其DDDs有显著相关性(P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跨学科合作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全程管理体系的效果。方法 构建管理体系规范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包括组织建设、信息化管理、在线会诊审核系统以及处方点评干预。对规范化管理前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使用率、处方合理率、医保违规情况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实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管理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由2.54降至1.63,使用率从2.64%降至1.64%;处方合理性从73.60%上升至91.80%;医保筛查扣费金额减少。然而,耐药菌的检出率仍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跨学科合作与信息化技术已有成效,可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