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安排,IPCC第3工作组于2009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挪威奥斯陆组织召开了《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第2次主要作者会议,本次会议的目的是根据征集到的主要作者对报告初稿(FOD)的意见或建议进行讨论,对报告文本进行修改和完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杨振斌作为第7章风能章节的主要作者召集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气候变化 IPCC 作者 会议总结 挪威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加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在这一领域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可靠性分析和优化两个角度探讨了可再生能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关键问题。首先,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特性及其面临的可靠性挑战;其次,探讨了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设备性能、环境条件及人因因素等,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 标签: 可再生能源 电气工程 自动化系统 可靠性分析 优化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合成氨厂使用的主要是钴钼系耐硫变换催化剂,这种低温变换催化剂使用长时间后催化活性会下降,催化剂失活。失活后应更换新催化剂,导致生产成本升高,旧催化剂的回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本文对钴钼系耐硫变换催化剂的硫酸盐化失活后再生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活性进行评价。

  • 标签: 耐硫变换 失活再生 硫酸盐化失活 催化性能
  • 简介:摘要:电力系统作为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其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信息网络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智能管理的应用,分析其原理、框架以及结合案例,进一步提出优化管理的策略,希望为构建更加绿色、高效、智能的电力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信息网络技术 电力系统 可再生能源 智能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大,能源成本提升,促使节能设备受到重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压缩热再生空气干燥机一种较为理想的节能型设备,其在运行过程中灵活运用空压机自身完成吸附剂再生,实现零气耗,节能效率甚至可以超过95%,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本文从压缩空气干燥机概述入手,深入开展分析,探索压缩再生吸附式干燥机运行原理,明确其节能效果,以供参考。

  • 标签: 零气耗 压缩热再生吸附式干燥机 压缩空气 节能
  • 简介:摘要: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厂接收不同类型的污水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同级别污水处理厂产出的再生水水质指标各不相同,此类水体能够满足不同方向的使用需求。膜技术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在各类膜技术中超滤及反渗透应用最为广泛,由这两种技术组合构成污水处理形式即为双膜法。由于污水厂污水微生物水平相对较高,为保障再生水质量需要在处理过程中加入含氯消毒剂。复合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是两种常用的用于预处理的含氯消毒剂,本文将对两种不同类型消毒剂在污水厂再生水处理中的整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 标签: 二氧化氯 次氯酸钠 再生水处理 总余氯 成本
  • 简介:为应对二氧化碳减排需求,布朗2000年提出了新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概念,即利用二氧化碳替代水作为热传导流。这样不但达到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目的而且还带来了附加效益。根据他的建议,我们评价了热物理学性质,进行丁数字模拟,针对用二氰化碳作为工作流设计的热储层,我们探讨了流体动力学和热传输问题。我们发现,开采热碎岩的热量,二氧化碳比水的作用要大一些。就井液压而言,二氧化碳还可以提供某些优势,与水相比,由于它的压缩性和膨胀性,二氧化碳将增加浮力,降低冲洗液循环系统附加的能量消耗。CO2-EGS系统存热与液压方面是有潜力的,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水流与岩石之间相互化学作用。用二氧化碳作为注入流体的EGS系统对于进一步调查研究极具吸引力。

  • 标签: 增强型地热系统 二氧化碳 数值建模
  •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带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带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带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带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带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 标签: 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