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看似平常和自然的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体现了社会事实被再现和构建的模式。比如在文学作品的隐喻中,女性常常被物品化或动(植)物化。本文运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一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的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隐喻。揭示看似习惯而规约性的语言表达背后隐藏的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性别隐喻 批评认知分析
  • 简介:现阶段,“三严三实”是我国党建作风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随着反“四风”的不断推进,我国国企中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保持与发展,因此,“三严三实”理论应运而生,在当前国企的党员干部建设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便以“三严三实”理论的地位为研究基点,从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创业思想以及促进廉洁慎权等三个方面,论述“三严三实”理论在国企党员干部建设中的作用。

  • 标签: “三严三实” 国企 党员干部 建设
  • 简介:蒋原伦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他的批评生涯,他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寻找最恰切的话语方式读解和阐释变异中的当代中国。蒋原伦对既有的批评模式始终感觉不满,他将90年代之前的批评描述为“主义”批评,认为这种批评模式以及与其对应的评价体系是意识形态整合下作家、批评家和文学杂志编辑的共谋。

  • 标签: 批评实践 批评模式 话语方式 文化特征 文学杂志 媒介批评
  • 简介:新时期以来,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自身的艺术理论体系在概念范畴、表达方法、话语规则等方面受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日趋频繁,无论是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层面,还是艺术批评层面,我们总是喜欢参照、模仿、照搬西方的艺术理论,甚至常常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理论与西方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但不公平,而且还会致使我们自身的艺术理论处于一种被冷落、被压制的境地,失去发声的平台,患上所谓的“失语症”。当然,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吸收西方经典的艺术理论,但我们强调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应该以中国的艺术实践为主体,应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艺术理论。因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题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理论等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历史继承性,然后才是创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生为万物之性,生也为艺术之性”①。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知、感觉和体悟,所以表现生命不仅是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最高准则。考察“虚静”、“气韵”、“空灵”等传统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它们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儒、道、释三家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阐释价值。

  • 标签: 传统艺术理论 中国文化精神 生命精神 “虚静” “气韵” 空灵
  • 简介:于爱成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给人感觉是低调的。但低调似乎不应该是批评的姿态。事实上,低调的感觉来自他的为人。在一些公共场合,人们讨论文学话题时,于爱成似乎总是保持着一副洗耳恭听的神情,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也没有偏激之词。后来我发现,这也不完全是于爱成的为人,这种为人决定了他的批评观,或者说,因为他的批评观,所以他会做出一种低调的姿态。于爱成谈过自己的文学批评观。

  • 标签: 文学批评 理论目标 批评观 民间文化 理论批评 现代性
  • 简介:镜像理论与爱丽·伊斯的"自我确立"雅克·拉康师承于弗洛伊德,但他引入语言学及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重新阐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建构了独特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对当代文学批评起了重要影响。镜像分析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人类在出生后的6—18个月能通过镜中的形象形成对自我的初步认识,并称之为"镜像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6个月前的婴儿身体非常柔弱,没有所谓主体的概念,无法界划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的区别,拉康认为这是一个原初性的“破碎的身体”。

  • 标签: 伊斯 镜像理论 拉康 精神分析理论 当代文学批评 三四五
  • 简介:以《红楼梦》及其三个英译本(霍译、杨译、乔译)的第三回为语料,借助AntConc3.2.4分析软件,尝试构建主述位一叙事研究模式,分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叙事范畴:叙事者及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结构,探究《红楼梦》英译本的叙事风格。研究发现,霍译最注重语篇连贯,但与原文的主述位结构相差较大,因而更接近英文叙事风格;杨译在标志性主位和句子划分上尽量切合原文,但也根据目标语作了适当调整,力求在保留原文的叙事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两方面的平衡;而乔译与原文的叙事风格最相似,但也因其过分追求忠实于原文,使得语言难免哆嗉拗口。

  • 标签: 《红楼梦》 语料库叙事学 翻译 主述位理论
  • 简介: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也是美国“迷茫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海明威一生作品甚多,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老人与海》了,也是因为这部作品,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它为我们讲述了老人圣地亚哥如何杀死一条大马林鱼以及他在返程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在此过程中,老人做了好几次梦。老人梦中的形象并非偶然,梦在文中亦扮演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老人与海》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 解析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作家
  • 简介: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研究专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陈涌于2015年10月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2015年10月2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风范——陈涌先生追思会",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主持,在京文艺理论界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涂武生、李正忠、徐可、丁振海、李平安、吴元迈、徐非光、陈漱渝、董学文、曾镇南、白烨、解志熙、刘润为、郑恩波、陆华、熊元义、郝庆军、田莉、李云雷、鲁太光、何吉贤、王磊、宗西磊、姜凤、李世涛、刘永明、崔柯、孙佳山、关莉丽、丁爱霞、刘玉红等30多人以及陈涌同志的女儿杨小菲出席了会议。

  • 标签: 鲁迅研究专家 文艺理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报》 社会主义文艺 文学评论家
  • 简介:当前,我国党情、国情、世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腐败与反腐败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反腐机制建设也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加强对各种反腐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反腐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 反腐败机制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党中央都对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高度的关注,对其教学内容、教材和教纲、老师的培养等有一套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电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侧重探讨在电大教学环境下的“知行合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知行合一 教学模式 创新
  • 简介:吉尔·德勒兹和阿兰·巴迪欧都是法国电影哲学家中的翘楚。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出发,两位思想家都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理论,并将其延伸到对具体电影作品的解读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虚假的运动》就是两人电影作品解读中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解读之间的比较,我们不仅能够对德勒兹和巴迪欧的电影理论分别取得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初步把握两种电影理论以至哲学理论之间的同与异。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也会得到彰显。

  • 标签: 时间—影像 动作—影像 事件 理念 电影哲学
  • 简介:莱柯夫的隐喻理论影响深远,他将隐喻界定为“想象理性”的观点对理解诗歌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内在困难亦十分明显。虽然他细致分析了诗歌隐喻的种种手法及其概念结构,但他将基本隐喻置于初始前提的立场亦使他始终无法真正解释诗歌中新隐喻的创造机制。我们则试图结合博纳富瓦的《杜弗的动与静》一诗中的听觉隐喻的基本运作,揭示基本隐喻的真正特征,并进而结合相关哲学背景来启示隐喻向哲学思索敞开空间的丰富可能。

  • 标签: 莱柯夫 博纳富瓦 想象理性 隐喻 聆听 在场
  • 简介:1930年代初期的民族主义文艺以宣扬民族主义为旨归,但是其理论支撑《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却漏洞百出,饱受诟病。民族主义文艺的中坚作家黄震遐的小说《大上海的毁灭》将上海和战争结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西方的唯美的堕落和左翼的革命的上海之间的另一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小说中可以发现,一方面是反日的民族主义主题,另一方面是对战争中机械、技术的生产力的崇拜而产生的颓废情绪,而这种情绪的来源也暗合了法西斯主义对技术主义的追求。

  • 标签: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 黄震遐 《大上海的毁灭》
  • 简介:“读红楼只能作红楼读”是民国小说家叶楚伦的观点。理论上说,这样的提法与民初索隐派的理念形成直接对立,对于细读《红楼梦》文本的提倡带有建设性。本文还通过比较成之与叶楚伦的说法,分析叶楚伧出现解读偏执的原因,并由此展开,在“民初”的时代范畴内与“晚清”、“五四”的历史视野下,《红楼梦》接受与小说理论发展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促进,印证“民初”在小说理论发展史上表现出来的过渡性质。

  • 标签: 叶楚伧 小说理论《红楼梦》 索隐派
  • 简介: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正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使相关研究从编年体、文化性、人性论等视角逐渐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性视角回归,也为探讨中西文学性观念的理论异同与实践差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创》集刊编辑部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联合举办了"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共邀请华东地区文学史研究专家、学者三十余位,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入讨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高层学术论坛 财经大学 中西文学 华东地区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