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形势下,老少边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新进展,但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入手,进而分析了老少边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老少边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为老少边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老少边穷地区 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 简介:胡维总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蓄些小胡子,戴金边框圆镜片,像是民国走来的人物。眼镜换过四五个,但他就是喜欢这种款式,躲在后面,把世界打量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可以藏得很彻底。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写在前面天亮就要出发了。依旧是一个人。朋友都劝我不要单独远行。但心底的渴望无法停止。我依旧是那么任性。在城市里我总是浑浑噩噩。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哪里才是真正的心灵的故乡。我怀念在路上的时间,在别处的生活。怀念那些单纯的眼睛。就让我匍匐在卡瓦格博的脚下。(一)车窗外的世界在长途卧铺车的颠簸中醒来,不觉已是半夜。车里温暖,四周的人都在熟睡。把车窗拉

  • 标签: 转经 在路上 在城市里 梅里雪山 中阴 藏族人
  • 简介:木香镇镇北也有一个小镇,这个小镇过去叫石鱼镇。关于石鱼镇的历史,有不同的解释。而在石鱼镇上最有解释权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一百零二岁的老私塾先生张耀垒,另一个是还俗的僧人牟韦哉。张耀垒虽然一百多岁,一头银发,却耳聪目明,尤其有惊人的记忆力。他说原来石鱼镇叫三姓镇,因为镇上只有三姓家族,秦、何、胡。当年有个阴阳先生,叫何乃隶,他见三姓镇常年干旱,就请石匠雕了一尊石鱼,

  • 标签: 轿车 张经 私塾先生 解释权 记忆力 历史
  • 简介:摘要东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连绵不断,而《太平》被农民起义所利用,一直以来,普遍认为《太平》是代表了农民的意愿,是农民起义的思想纲领,然而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认为《太平》其实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言论,在此进行浅要分析论述。

  • 标签:
  • 简介:《山海》是中国古典著作中的一朵奇葩,书中诡异的想象与奇伟的内容为它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山海》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研究者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西汉前两次西行的记录,有的认为是当时的地理书,也有的认为是早期小说,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本文通过古籍的考证,拨开缭绕的迷雾,去探寻《山海》本来的面目。以鲁迅“巫书”说为基础,结合类书性质得出《山海》为古代巫之类书的结论。

  • 标签: 《山海经》 类书 古典著作 早期小说 研究者 诡异
  • 简介:1880年理雅各为英格兰长老会做了关于“中国宗教”的春季系列演讲。在解读《道德》时,理雅各虽然仍以“抑中扬西”为基调,但是,在与当时西方学界的《道德》研究者进行对话时,他在理念与论证方法上都表现出很强的学术严谨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道德》所包含宗教因素的讨论,触碰到了中西语言、神学比较领域的某些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中西比较哲学的热点话题。

  • 标签: 理雅各 《道德经》 语言学转向 轴心时期
  • 简介:一、救亡与启蒙的断裂?——由胡适引发的问题众所周知,1980年代在甚嚣尘上的"启蒙热"之下,首先被思想界重估和再书写的,就是"五四新文化"。最为有力的解释框架,就是李泽厚的"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说。按他的说法:"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爱国反帝运动。"这种解释,不啻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做了断裂。前者侧重于启蒙,后者侧重于救亡,而整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救亡的迫切要求不断陵夷、压制启蒙主张的历史。既然今日救亡和革命不再迫切,重启被压抑的启蒙,岂非时不我待?就像李泽厚所说的:

  • 标签: 李泽厚 《东方杂志》 解释框架 全国性刊物 甲寅 汪孟邹
  • 简介: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诠释学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某些理论表达似乎已不言自明地成为“中国诠释学”的命题。在这种大而化之的逻辑之下,“依立义”也被定义为意义建构与生成的重要模式。然而,对于“依立义”的理论化与现代化.其首要任务是在“义意之辨”中“还原”其自身的意义场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并借之以西方现代诠释学.“依立义”的“生存论形式构架”及“诠释循环”的诠释学内涵才能够真正地向我们显现。

  • 标签: 依经立义 义意之辨 意义生成 生存论形式构架 诠释循环
  • 简介:《维摩诘》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佛教般若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维摩诘是梵语音译,“维摩”意为“无污染”,“诘”就是“名声”或“评价”,故玄奘大师将其译为“无垢称”。维摩诘居士是《维摩诘》中实际的说法者,他深通大乘佛法,倡导解脱的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而不在于出家苦修。

  • 标签: 《维摩诘经》 《世说新语》 士人 东晋 大乘佛教 般若思想
  • 简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学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学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个独断论的诠释学命题封闭了“六”文本。把“六”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学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教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学对“六”或《十三》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学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个经学诠释学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学命题。

  • 标签: 孔子 中国经学诠释学 自解原则 独断论诠释学 信仰 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