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冯玉祥是一位爱国名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为世人熟知。“七七”事变后,冯玉祥赠给郭沫若三首诗,据查,这三首诗在冯玉祥的诗歌选中没有选进去,见于郭沫若任社长的《救亡日报》1937年9月12日、13日、14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蛰居在日本的郭沫若毅然别妻抛子,回国参加抗战。7月27日,郭沫若回到上海后,立即由中共长江局为他恢复党籍,受周恩来等直接领导,以无党派人士的面目开展抗日民主救国的革命活动。9月7日,郭沫若坐车抵达昆山,就上海抗战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采访陈诚将军,恰巧陈诚到前线去了。郭沫若不期遇到了当时新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将军,被冯将
简介:“借寇坊”。近日审改《汉中地区志·文物遗迹》卷,见城固县清代有“借寇坊”的记载,是当时人为知县王穆所立牌坊。但百思不解坊名之意。窃以为王本为西乡县令,代理城固县令,也许是“借冠坊”之误,欲改之。然终不放心,于是遍查史料,在清康熙《城固县志》中查到:“借寇坊,康熙五十八年阖邑士民为署篆西乡县令王穆建”,并不为错。进一步遍查典籍,始解“借寇”之意。《后汉书·寇恂传》载:东汉颖川太守寇恂卸任时,适逢汉光武帝至颖川,百姓把光武帝拦在路边,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人遂以“借寇”代指地方人士挽留官员之意。南朝梁何逊诗《哭吴兴柳恽》:“霞区西借寇,贪泉一举卮。”唐代大诗人杜甫诗《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宠渥黄宜借寇频。”
简介:本文通过对北魏史料中“身备三仗”一词具体含义的解释,考察魏晋南北朝时代作战人员的武器装备系统。汉代以来,以往长期沿用的武器装备系统,经与边境族群战火洗礼,出现新的变化趋势。魏晋南北朝时代军队中,不同战术功能的兵种以下列武器作为区分:抛射性兵器弓弩、砍斫性武器刀(配檐)和击刺性武器稍。一部分技艺精湛的战斗人员,有可能复合装备稍一弓矢、稍一刀楣,或刀楣一弓矢。“身备三仗”即指精锐武装人员,身上同时复合装备以弓矢、刀楣和稍三种战术功能截然不同的武器。这种复合装备的现象,有可能是中古时代中国战争技术与内亚族群军事文化交叉影响下的产物。对以“身备三仗”为代表的多种兵器复合装备现象的分析,可以展现中古军人的装备系统和战斗技艺,而追溯中古时期军事审美传统,更是观察古代军事文化的独特窗口之·。
简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强调,“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三贴近”是中央对我们文博事业新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坚持文博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就必须“三贴近”。而完成“三贴近”的新任务,又必须坚持“三创新”(即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笔者认为,重视和大力举办“特别展览”(即传统称之为“临时展览”)是博物馆新时期完成新任务的重要形式和思路。
简介:宋代朱敦儒《樵歌》卷下有一首《菩萨蛮》词,谨录如下:芙蓉红落秋风急,夜寒纸帐霜华湿。枕畔木瓜香,晓来清兴长。轻舟青箬笠,短櫂溪光碧。去觅谢三郎,芦花何处藏。今人邓子勉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词别集丛刊》之一,1998年7月版)所作“谢三郎”笺注云:“所指不详。宋人词作中多用之。《五灯会元》卷十八《育王普崇禅师》:‘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则其类型略同渔父,指隐居避世者。”虽对此一人物典故有所抉发,但仍不得其详,不知其渊源所自。然而此注以佛书为证之致思方向不无指引之功,笔者因之遂邃密于佛部,钩稽检讨,所幸愚者干虑,终有一得。
简介:文化史对于经历过“英雄时代”的梁漱溟而言,那些大刀阔斧,以开辟“真文明”之路为自身存在合法性的英雄,已证实了“英雄”这一概念的失当。人们可以猜想,他由此可能比我们早些意识到,这类“英雄”,获得的地位离“君主”、“皇帝”、“国王”已不远,因而,他对“英雄”这一概念,保持着高度警惕。梁漱溟《生活的说明》中蕴含的,乃为近世“生活的困境”。梁漱溟对于人生与人心之间关系的解释,有如近代西方改良主义社会理论,但在一个关键点上,这一解释具有某种“中国特色”:将人生视作人心,表达了其对“真文明”的追求,也暴露了其将人生视作与“此前的我”奋斗的“另类英雄论”。为了“真文明”,而与“此前的我”而非他人展开斗争,是一种梁漱溟式的非阶级斗争的“和平主义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