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它们都可以以实物资料或数字化的方式入藏博物馆,尤其是其中的实物资料。很多都是文物或最终是以文物的身份入藏博物馆的。由于博物馆特殊的保管和展示条件,入藏博物馆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是实物资料的最好归宿。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物资料 入藏 农民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日照
  • 简介:早年来陕,在西安学习和教授中国古代史,对明代陕西科学家王徵的史迹和著作颇为关注。从史学前辈陈垣先生等的著作中,知王徵著作中有《忠统》一种,也有称之为《忠统录》的,惜无从明了该书的内容和性质。五十年代末期,参加《陕西近百年大事记》编写,前往三原、泾阳等县搜集资料,于王徵后人处得见封面无书名而书口每页刻印《忠统中》或《忠统下》字样的木刻印本书两册。粗观内容,知“忠统”当为三原北城守御同盟这个地主武装的称号,

  • 标签: 地主 同盟 农民起义 著作 史学 史迹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进安回族乡农民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构成、收入分配三个方面的考察,分析影响西部农民增收四大因素,并提出了增加西部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农民收入 进安回族乡
  • 简介:1930年10月,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新余罗坊会议期间,约请兴国县永丰区参加红军的8位农民,开了一个星期的座谈会。1931年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刚刚结束,毛泽东即将长达4万余字的《兴国调查》整理成文。1988年,江西省社科联和兴国县社科联联合组成调查组,对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提到、分析的8个家庭进行了追踪调查,

  • 标签: 农民家庭 兴国县 中国农村 历史 红一方面军 反“围剿”
  • 简介:农家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能看到农民的生活程度,又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农村经济凋零,农家经济极为贫困,这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青海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经济文化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畜牧业始终伴随着农业相始终,农牧并重是其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因此,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与学术界流行的'近代广大农民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勉强维持生计,不得不利用一切空隙兼而从事一些纺织、采撷、编织等小手工业,从而形成个体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这一观点并不相一致。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使得畜产副业成为农家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极大地补助了农民生活及农家收入,体现出典型的农牧互补效应。

  • 标签: 民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青海 农民生活 农家收支 农家经济
  • 简介:通常的现代化命题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定位是外生现代化类型,因此外来模式和制度的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的输入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后乐村的经济发展实践却展示了另外一种图景:后乐村的经济现代化是在流动交易的不断转换中实现的,流动的交易方式与后乐村的经济现代化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表明,流动的交易方式是一种现代化的内生因素,后乐村的经济发展是流动的交易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进行双重再生产的结果.

  • 标签: 农村现代化 流动的交易方式 文化资本
  • 简介:2006年7月16日至8月16日笔者深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三庄”进行了初次调查,了解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与发展日渐成为地方政府领导、高校学者关注的话题,农民外出务工者所从事的行业由原来的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外出务工是当地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农民外出务工 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 东乡族 积石山 民族地区
  • 简介:藏族农民工是藏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和文化事像,他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打破了流出地社会的封闭性,加速了流出地社会的变迁,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白龙江流域一个藏族聚居社区新坪社区为视角,依靠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充分用运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标签: 白龙江流域 农民工流动 藏族 田野调查 社区 宗教信仰
  • 简介:1940年后,根据地面临严重财政经济困难,为巩固社会秩序、保障部队供给,中共加强了粮食征收力度。此举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和抗拒。为解决矛盾,中共在征收方式上先后诉诸村干部调查、群众监督、派遣工作团、民主评议和开群众大会等办法,有效抑制了征粮中实际出现的命令摊派、隐瞒包庇、徇私情和干部贪污等问题,假报可耻、拒交受罚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国家取得了控制和汲取农村资源的压倒性胜利。然而,这种公权力的扩张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并非一种常态化的现代方式,而是以农民丧失自主行为能力为代价的。这种国家与农民的不对等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沿用,成为新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框架和政治底色。事实证明,革命取得胜利后,极易陷入过去的窠臼。如何避免"黄宗羲定律",走出历史的"三峡",建立正常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公粮征收 国家与农民关系 现代国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