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从病理解剖角度出发,理解与研究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性的本质。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共60例,回顾性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表现。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匹配代表其撕裂范围的病理解剖分型。结论主动脉撕裂范围和分支血管的受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此应该站在病理解剖学的角度上,强化认识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在对各种复杂临床表现进行网罗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一元论”来进行科学的诊断,利用降阶诊断思维优先将主动脉夹层排外,另外MRI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其次为CT平扫。
简介: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的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的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的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