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均行心电图(ECG)、高频心电图(HFECG)和平板运动试验并对结果作了分析比较。高频心电图十二导法以切迹≥12为阳性.结果表明高频心电图检查中度以上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均在86%以上,特异度为69%,总符合率为8l%;平板运动试验检查中度以上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均在89%以上,特异度为76%,总符合率为85%;两组明显高于ECG组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30例PTCA前后高频切迹数相比,术后明显减少,可见高频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有很高的敏感性,且安全易行,无创伤,尤其对老年行动不便和活动风险大的病人尤为适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实施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12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对全体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诊断,将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列为动态组,将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列为常规组。比较两组诊断方式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心率失常阳性结果准确率。结果: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动摇组的心肌缺血诊断准确率98.10%与心率失常诊断准确率95.19%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的心肌缺血诊断确诊率60.00%及心率失常诊断准确率74.04%,差异较大(P<0.05);动态组的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成对及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及二三联律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而房性早搏单发与房室传导阻滞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实施动态心电图具有理想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冠心病的64例患者作为样本研究资料,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64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下的心肌缺血阳性率以及心律失常诊断结果均远远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呈现出P小于0.05的最终结局,具有探讨研究价值。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提升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诊断率,提升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具有推广应用的实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所有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率失常情况做出诊断,对比其差异性。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阳性率为89.16%,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的51.81%,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6,P<0.05)。同时,在显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能够显著提高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帮助,可予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冠心病的64例患者作为样本研究资料,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64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下的心肌缺血阳性率以及心律失常诊断结果均远远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呈现出P小于0.05的最终结局,具有探讨研究价值。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提升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诊断率,提升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具有推广应用的实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的效果做出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冠心病患者,均于2023.01-2023.11期间,在我院诊治,共计43例,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下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和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方面的检出率均更高,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为88.37%,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差异明显(X =4.496,P=0.033),具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中,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分别为46.51%、48.84%、27.91%、18.60%,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差异明显(X =5.119,P=0.023;X =4.976,P=0.025;X =4.914,P=4.073;X =4.073,P=0.043),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冠心病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可提升临床检出率,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与价值。方法:从本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选择我院80名接受过冠心病治疗的老年患者,将其分成2组,分别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此基础上,对两组分别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并就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干预组的心肌缺血阳性率、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检查中,使用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其诊断效果显著,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与推广价值的诊断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脑卒中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抽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技术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一次性到位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性到位成功率有效高于对照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腔内心电图技术应用与脑卒中患者PICC尖端定位中,可有效判断定位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异位率且提高一次性到位成功率,同时减少导管相关的不良并发症现象,进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程度。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心血管源性晕厥应用动态心电图( dynamicelectrocardiogram, dECG)或常规心电图( routineelectrocardiogram, rECG)的监测效果,旨在为临床上心血管源性晕厥的确诊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血管源性晕厥患者 27例,对全部入选者均行 rECG和 dECG监测(分为 rECG组和 dECG组),比较两种心电监测模式的检出率和分析心血管源性晕厥诊断结果。结果: dECG组心源性晕厥检出率( 39.62%)和 rECG组( 35.85%)差异不显著( P> 0.05); dECG组心电图诊断结果和 rECG组差异不显著( P> 0.05)。结论:对心血管源性晕厥患者进行 dECG监测或 rECG监测在检出率及病因分析方面均存在一定监测价值,并无显著差异,但 dECG的监测效果稍高一些。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考虑患者需求,选择适宜的心电监测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电图检查在高血钾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科室治疗的75例高血钾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心电图检查及血清钾浓度检测。结果心电图诊断高血钾总符合率可达76.00%。钾浓度为5.5-7.0mmol/L的50例患者中,心电图诊断符合率为68.00%,钾浓度为7.0-10.0mmol/L的25例患者中,心电图诊断符合率为92.00%,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对于肾功能及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心电图诊断符合率较高,对于糖尿病、失血性休克、急性胃肠炎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心电图变化与血清钾浓度存在密切关联,但对于不同疾病诊断符合率有所不同,临床应结合血清钾离子检测进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83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收集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83例做对比研究,应用抛硬币的方式的分组,对照组(n=38例)监测应用常规心电图,而观察组(n=45例)监测应用DCG,对比分析两组监测结果,探讨DCG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疾病检出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55.26%(P<0.05);观察组房室传导阻滞等7项指标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心律失常患者应用DCG监测,具有敏感、准确、快速等优点,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效果,为心肌缺血无症状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的3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作为研究组,选同期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动态心电监测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比对照组长,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研究组的心肌缺血检出率和阵次比例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发作期动态心电图ST段降低幅度无差异性。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能提高监测的灵敏度,能在发作情况准确检出,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方式,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应用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与临床诊疗所具备的价值。方法选取前往我院诊治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与到我院行心电图检查的健康者40例,分别作为肝硬化组、健康组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经过心电图检测后,由专业技师出具报告,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就不同分级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展开比较。结果肝硬化组心电图结果呈现显著性变化,QT延长、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指标于健康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性早搏两项差异较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异常率随着等级上升而升高,A级(37.50%)<B级(60.00%)<C级(94.12%)。结论心电图检查能够区别肝硬化患者于健康体检者,且对病情进展较深的患者检测结果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住院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共计23例,将该2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内住院治疗的无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23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ST段抬高情况以及冠心病相关因素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ST段的各项阳性指标大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冠心病相关因素发生情况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能够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在血液肿瘤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接受 PICC置管治疗的 82例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41例,通过心电图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对照组 41例,实施 B超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传统穿刺法。对比两组尖端定位的费用、操作时间、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为 2.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12.20%;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尖端位置到上腔静脉下 1/3处占 95.12%远高于对照组的 31.71%;观察组置管准确率 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 80.49%, PICC尖端定位平均费用( 3.82±1.47)元低于对照组( 84.56±3.93)元,平均操作时间( 15.87±1.9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 29.13±2.38) min,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应用在血液肿瘤患儿时,可有效提高置管精确度和安全性,降低置管时间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中的诊断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于不同类型老年心率失常诊断结果。结果常规心电图检出房性早搏早发33例(66.0%)、室性早搏22例(44.0%)、房速8例(16.0%)、室内传导阻滞1例(2.0%.)、房颤6例(12.0%)、房室传导阻滞2例(4.0%)、窦房传导阻滞1例(2.0%);动态心电图检出房性早搏早发44例(88.0%)、室性早搏38例(76.0%)、房速21例(42.0%)、室内传导阻滞19例(38.0%.)、房颤14例(28.0%)、房室传导阻滞8例(16.0%)、窦房传导阻滞6例(12.0%)。动态心电图对于老年心率失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次入选患者中检出的老年心率失常常见类型主要为方形早搏早发和室性早搏。结论相对常规心电图而言,动态心电图对于老年心律失常中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在临床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普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筛选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120例,其收治时间为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对上述患者采取心电图检查。应用新诊断标准分析探究合并可疑急性心肌梗死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首次心电图。结果:在3个导联(V3、V4、V5)中有2个导联S波产生向上切迹,以及在V5、V6、I、avL中有2个导联产生病理性Q波,该2项敏感度相对较低,其有着很高的特异度;2个及以上邻近导联产生原发性ST-T改变特异度相对较低,但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 :施行新型标准诊断法能够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心电图予以较好的鉴别,能够拟定为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为此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