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睑板夹辅助杆在睑板腺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9年1月至12月安阳市眼科医院行睑板腺囊肿切除术80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术中使用作者设计的睑板夹辅助杆帮助固定睑板腺夹;B组40例,术中单纯使用睑板腺夹。术后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治愈率及复发率。结果A组手术耗时(10.1±1.1)min,少于B组的(12.6±1.2)min(t=9.42,P<0.05)。术后1周治愈率两组均为100%,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复发者。结论睑板夹辅助杆用于睑板腺囊肿切除术,操作简便,可缩短手术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改良型Nuss术)矫正治疗小儿漏斗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接受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改良型Nuss术)治疗的174例漏斗胸患儿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Haller指数为3.76~11.23)。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家医院接受传统胸骨翻转术治疗的37例漏斗胸患儿纳入对照组(Haller指数为3.28~18.30)。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年龄、Haller指数、手术持续时间等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其住院时间等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对性别构成比、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对所有患儿及其家属详细说明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与之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矫形。结果① 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Haller指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儿手术持续时间为(26.6±4.5) min、住院时间为8.0 d(7.0~9.8 d),均短于对照组(135.0±24.2) min,39.0 d(37.0~42.8 d),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41、Z=35.748,P<0.001)。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8.6%(15/174)]和复发率(0),均分别低于对照组[24.3%(9/174)、18.9%(7/37)],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88、28.406,P=0.014,<0.001)。③研究组15例(8.6%,15/174)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时间分别为术中(1例)与术后早期(≤30 d,10例)和术后晚期(>30 d,4例)。④对2组患儿术后共随访2个月至7年的患儿满意度,研究组(98.3%,171/174)高于对照组(91.9%,34/3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结论相较于传统胸骨翻转术治疗,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改良型Nuss术)矫正治疗小儿漏斗胸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持续时间短,切口小且隐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并且术后患儿满意度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人工气道冷冻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87例在支气管镜下行冷冻治疗的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改良人工气道检查治疗组42例(改良组),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组45例(常规组),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检测术前、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体动次数及术后感受、反应;1周后评估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气促评分、患者生活质量ECOG评分,1月后复查肺功能FEV1。结果改良组术中体动及术后不良感受小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较常规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常规组气促评分、生活质量ECOG评分、肺功能检查FEV1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镜复查气道狭窄提示改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常规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人工气道在高频电切和冷冻治疗中央型肺癌所致气道狭窄与常规支气管下治疗相比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患者术中感受、反应优于常规支气管治疗组,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干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妇科诊断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热奄包,观察组实施改良中药热奄包法。两组均干预3个月经周期,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表和痛经症状量表(menstrualsymptomscale,COX)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COX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干预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干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优于中药热奄包法,可作为原发性痛经的优选干预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我国急诊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主要依托于内科学体系,缺乏专业针对性,本研究旨在建立具有急诊特色的研究生专业必修课体系。方法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设计问卷进行专家咨询,问卷内容为急诊专业型研究生必修课主要课程内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对问卷内容进行双录入,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共14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问卷,两轮问卷回收率均100%,专家权威系数>0.9,评价指标重要性得分均数4.07~5.00分,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0.22,两轮协调系数0.07~0.10。结论通过合理、规范地应用德尔菲法,建立了一套较全面且具有急诊特色的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02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经皮室间隔消融术(PTSMA)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病例。其中男性17例(63%)、年龄49±8(32-62)岁、所有病例均在接受了药物治疗和PTSMA后仍有临床症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达98±30mmHg(50-159mmHg)。术式包括了单纯改良Morrow术17例(63%),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1例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术后远期随访共19(13-38)月,随访率93%。全组病例近远期总死亡率为3.7%(n=1)。术后远期随访7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6%和96%。术后共有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产生。超声提示绝大部分病例的左室流出道压差接近正常。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者占93%。结论改良Morrow术可以安全的解除曾行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确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92例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其中46例患者采用Kon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6例患者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治疗作为观察组。随访患者1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7.83%、89.13%,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2%、15.23%,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是临床治疗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该院需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采用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采用低位-直管模拟鹅颈隧道成型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并发症情况以及漂管率、堵管率情况。结果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生存率、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术中出血量(187.21±1.32)mL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术中出血量(247.21±1.32)mL降低(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手术时间(107.21±1.32)min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手术时间(127.21±1.32)min降低(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术后两周漂管率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降低(0.00%<20.00%)(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术后6个月漂管率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降低(4.00%<24.00%)(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堵管率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降低(4.00%<24.00%)(P<0.05)。结论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比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更能改善手术情况,降低术后漂管率、堵管率,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在黑河市中医医院治疗的76例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痿患者开展实验,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有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另38例为观察组实施改良经括约肌间痿管结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半年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较高;出院后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改良艾灸与中医特色护理在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方面的实际效果。方法:随机遴选100例本院收治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研究时间范围:2023年1月~2024年1月,依据抽签法完成组别划分,就常规护理(对照组,n=50)和改良艾灸+中医特色护理(观察组,n=50)进行比较。对比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积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联合改良艾灸有助于提升满意度,改善患者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应用B超引导下改良型中线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资料:晚期肿瘤患者,病历采集40例,开始采集病例时间至截止时间2021年01月~2024年02月,基于单双数字1:1,行普通前臂静脉留置针者20例录入对照组,行B超引导下改良型中线导管者20例录入观察组。对照两种方案对患者总支出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比较对照组,观察组记录的支出费用较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记录结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应用B超引导下改良型中线导管,有效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辅助下多瘤夹组合夹闭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8例MCA M1段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和动脉瘤的解剖部位分为经典分叉型、M1主干分叉型、M2主干分叉型、M1并单侧M2主干分叉型和多干分叉型,在荧光造影辅助下采用多瘤夹组合夹闭技术,对各型患者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后的疗效进行GOS评分和对比分析,患者的GOS评分为术后6个月经门诊或电话随访确定。采用χ2检验以确定动脉瘤各分型的临床预后及其与不同夹闭方法之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8例MCA M1段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中,术后6个月GOS评分为4~5分62例,2~3分14例,死亡2例,良好率为79.5%。其中20例经典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90.0%(18/20);23例M1主干分叉型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占82.6%(19/23);18例M2主干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83.3%(15/18);10例M1并单侧M2主干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60.0%(6/10);7例多干分叉型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占57.1%(4/7)。随访发现脑积水2例,肌力≤3级的偏瘫5例,语言障碍2例,认知障碍1例。此外,不同的动脉瘤分型对应的夹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动脉瘤指向,了解MCA的解剖,在荧光造影辅助下准确评估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应用多瘤夹组合夹闭技术治疗MCA M1段分叉处动脉瘤可防止瘤颈残余并避免损伤分支血管,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旋转重复开闭软组织夹(和谐夹)内镜下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胃肠镜中心检出的68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电子结肠镜下使用可旋转重复开闭软组织夹(和谐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大肠息肉。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该组68例共84枚大肠息肉均成功切除。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可旋转重复开闭软组织夹(和谐夹)内镜下联合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安全,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