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rona Mortis(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及位置,为骨盆前入路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6月—2020年6月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112例患者(224侧半骨盆)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28~92岁。将患者的CT血管造影影像资料进行三重建,观察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及走行情况,比较该动脉在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半骨盆发生率是否有差异,测量该动脉直径、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以及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计算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面垂直距离的比值。结果224侧半骨盆中,共发现40条CMOR动脉,发生率17.86%(40/224);男、女发生率分别为19.12%(26/136)、15.91%(14/88),左、右侧发生率分别为16.07%(18/112)、19.64%(22/1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75、0.487, P值均>0.05)。CMOR动脉直径为(2.01±0.34)mm;该动脉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为(3.41±1.22)mm;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为(58.34±6.42)mm,男性(55.15±3.25)mm、女性(64.26±6.69)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3, P<0.01);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垂直距离的比值为0.38±0.04,男性0.36±0.03、女性0.42±0.04,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7, P<0.01)。结论三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准确地构建出CMOR动脉的三模型,并对其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有助于术前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指导术中入路,降低损伤CMOR动脉的风险。

  • 标签: 动脉 Corona Mortis 成像,三维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重建技术诊断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瑞安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经手术确认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三重建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于骨折创面呈现的影像学参数情况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三重建检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所观察到的创伤骨块数量485块,显著多于X线检测的325块,且检测到的矢状面骨折移位距离[(2.98±0.62)mm]和冠状面腕关节塌陷距离[(1.74±0.49)mm],显著高于X线检测的(1.51±0.47)mm和(0.98±0.31)mm(χ2=4.931,t=5.884、6.375,均P<0.001);螺旋CT三重建检测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总体诊断符合率(97.79%)显著高于X线检测(84.56%)(χ2=14.806,P<0.001),且螺旋CT三重建检测对AO-C1型和AO-C2型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符合率(98.36%和95.35%)显著高于X线检测(83.61%和79.07%)(χ2=8.093、5.878,P=0.004、0.015)。结论较X线检测,螺旋CT三重建检测可更全面和清晰地呈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情况,提高诊断分型符合率,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桡骨骨折 成像,三维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关节内骨折 诊断符合率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测量方法应用于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术后颌骨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7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 d(T1)、术后6~12个月(T2)螺旋CT数据,使用3D Slicer建模并导入Geomagic Qualify拟合配准、测量上、下颌骨各标志点三移动距离。对T1、T2期各标志点坐标值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并对有明显复发的标志点之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T1与T2期各标志点水平向坐标值比较,仅在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为(-50.47±4.44) mm,T2期为(-50.06±4.66) mm(t=2.948,P=0.011)。T1与T2期各标志点前后向坐标值比较,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左、右梨状孔点、左、右骨折线中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分别为37.7 %(1.36/3.61)、35.7%(1.15/3.22)、25.4%(0.84/3.31)、26.9%(0.84/3.12)、14.0%(0.41/2.92);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左、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分别为36.9%(1.75/4.74)、53.9%(2.45/4.55)、55.5%(2.72/4.90)、61.7%(2.90/4.70)、85.3%(2.20/2.58)、93.4%(2.40/2.57);复发距离与移动距离均显著相关(r值为0.572~0.736,P < 0.05)。T1、T2期垂直向各标志点坐标值比较,上颌骨垂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期较T1期发生明显的逆时针旋转。结论三测量方法可准确反映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双颌术后颌骨的三变化,术后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均无明显复发,在前后向均存在复发,与手术距离显著相关,在垂直向仅下颌骨存在旋转移位。

  • 标签: 成像,三维 牙颌面畸形 正颌外科学 截骨术,勒福 截骨术,下颌支矢状骨劈开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再评价输卵管耐受性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四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患者160例,输卵管320条,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对造影过程中、术后0.5小时、术后2小时及术后24小时分别进行疼痛评分,并对影响造影疼痛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检查过程中,57.50%(92/160)的患者自觉下腹痛,平均疼痛评分4.55±2.35分。输卵管双侧阻塞及宫腔置管疼痛是影响造影过程中下腹疼痛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使用四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对输卵管耐受性评价,效果比较理想,减少误诊现象,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四维超声 子宫输卵管造影 输卵管耐受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CT造影剂优显药物过敏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检验科实施CT造影剂优显药物显影检测中出现过敏情况的病人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共计60例,分析统计所有过敏患者的过敏症状以及程度,并总结归纳对患者实施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以及其的应用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急救护理后12h内呈现恢复趋势,且均于48h内完成恢复,无任何患者因为造影剂造成器官病变或死亡情况。结论:CT造影剂优显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情况,在实施该药物时应当充分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反应,若是出现过敏情况需要立即对患者实施急救护理措施。

  • 标签: CT造影剂优维显药物 过敏 临床急救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反式A酸(ATRA)对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10 μmol/L ATRA的DMEM培养基和DMEM培养基分别处理A375细胞24和48 h作为ATRA-1组和ATRA-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EMT相关基因上皮钙黏着蛋白、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ATRA-1组、ATRA-2组、对照1组中上述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皮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荧光强度。统计分析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ATRA-1组和ATRA-2组分别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上皮钙黏着蛋白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加(F = 13.148、31.529,P < 0.05),而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 < 0.05);ATRA-2组上皮钙黏着蛋白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ATRA-1组(F = 13.148,P < 0.05),而其他3种蛋白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ATRA-1组(均P < 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上述蛋白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Western印迹法显示,与对照1组相比,ATRA-1组和ATRA-2组上皮钙黏着蛋白表达上调,而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表达均下调(均P < 0.05);与ATRA-1组相比,ATRA-2组上皮钙黏着蛋白表达上调(P < 0.05),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表达下调(均P < 0.05)。直接免疫荧光显示,ATRA-1组、ATRA-2组上皮钙黏着蛋白的荧光强度(6.23 ± 0.08、10.37 ± 0.13)显著高于对照1组(2.37 ± 0.14,均P < 0.05),而波形蛋白的荧光强度(15.17 ± 0.18、10.29 ± 0.03)显著低于对照1组(50.16 ± 0.26,均P < 0.05),抑制上皮向间质转化。结论ATRA可上调A375细胞中上皮钙黏着蛋白的表达,降低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的表达,可能抑制A375细胞发生EMT现象。

  • 标签: 黑色素瘤 上皮-间质转化 钙黏着糖蛋白类 波形蛋白 β连环素 全反式维A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骨科11例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16~67(52.6±15.9)岁。11例患者术前均行CT常规二扫描及三可视化技术重建,于重建模型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尤其是血管的关系、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安全切缘、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操作;对比常规CT二扫描与三可视化重建影像的观察结果,并于肿瘤切除手术中观察验证术前三可视化重建影像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本组11例患者CT二扫描图像经三可视化技术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比CT二扫描影像,三可视化技术在手术策略精准制订和指导手术操作方面更具有优势。除1例因腹腔转移未予手术治疗外,余10例患者经三可视化技术评估后均顺利完成安全边界外肿瘤完整切除术,无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术中探查结果与术前三可视化模型的判断基本一致。结论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应用三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协助确定肿瘤外科边界并完整切除肿瘤,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三维可视化技术 精准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构-过程-结果三质控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从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字母表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并选择我院该时间段内手术室护理人员23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行传统护理管理,观察组行结构-过程-结果三质控管理模式,对比不同组别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结构-过程-结果三质控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理想,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均较高。

  • 标签: 三维质控管理模式 手术室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法医临床鉴定中采用螺旋CT三重建方式对肋骨骨折评价方面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6月鉴定中心接受的80例肋骨骨折患者展开鉴定分析,以鉴定检查方法为分组依据,分组结束后建立X线组(n=40)和CT重建组(n=40),分别将常规X线检查和螺旋CT三重建作为鉴定方式,比较不同鉴别诊断方式下检测准确度,以及获取的检测图像质量;结果:CT重建组图像质量清晰率(95.00%)和准确率(100.00%)高于X线组(62.50%,80.00%),不同检查方式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法医临床鉴定活动中阅片,相比于常规X线检查,采用螺旋CT三重建影像片,可提升对肋骨骨折患者诊断正确性,且可保证诊断资料清晰程度。

  • 标签: 螺旋CT 三维重建 肋骨骨折 法医临床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三口腔卫生宣教对青少年固定矫治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8年7月-2018年8月,已行固定矫治半年余、菌斑指数 (plaque index, PLI)评分≥4分的青少年病患6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组、首次强化组、对照组,每组20例。强化组的病人每次复诊都接受强化的三口腔卫生宣教,而且在复诊间隔中的每周采用电话随访和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再次强化口腔卫生宣教;首次强化组仅在第一次进行强化的三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在口腔卫生宣教前、宣教后后1个月、2个月,进行菌斑指数(PLI)检查,作为效果评价指标。结果 口腔卫生宣教前,三组菌斑指数评分均≥4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宣教后1个月,强化组、对照组病人菌斑指数均显著性减少,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口腔卫生宣教 固定矫治 口腔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上使用阿A胶囊结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021年间入院的银屑病患者100人,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人,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阿A卡胶囊治疗,观察组在阿A胶囊的基础上结合卡泊三醇软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00%,且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数据不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阿A胶囊结合卡泊三醇软膏在治疗银屑病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阿维A胶囊 卡泊三醇软膏 银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二码的急救仪器管理在实习生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教学满意度分析。方法:将急诊科抢救室急救仪器进行编码,将不同仪器的操作流程、维护保养要求及操作视频指引分类上传管理账户,并生成相应二码粘贴于仪器固定位置。对2019年6月至12月共计43名实习生进行常规的仪器操作培训,并将仪器操作考核、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相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对2020年6月至12月共计41名实习生进行常规的一起操作培训基础上使用二码仪器管理培训,并将仪器操作考核及相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实习生的仪器操作考核、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临床排障能力及教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二码的急救仪器管理有助于提升实习生在急救仪器操作培训中的培训效果,同时对教学满意度具有明显地提升效果。

  • 标签: 二维码 仪器管理 实习生 教学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弹性成像(UE)结合二超声诊断浅表淋巴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共60例,60例患者均接受超声弹性成像结合二超声诊断的方法。以60例患者的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超声弹性成像结合二超声诊断结果同其对比,观察超声弹性成像结合二超声诊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符合率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结合二超声诊断的方法准确可靠,临床可结合实际情况应用此种诊断方法,从而为患者的疾病诊疗提供支持。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 二维超声诊断 浅表淋巴结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多层螺旋CT(MSCT)三重建在肋骨骨折诊断及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价值予以探究分析。方法:确定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临床鉴定的49例胸部外伤患者为观察目标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以胸部正位进行拍片,展开数字X线摄影检查以及MSCT检查、三重建,分析患者相关检查结果。结果:49例患者共计肋骨骨折78处,经X线摄影检查显示共存在肋骨骨折69处,经MSCT三重建显示共存在肋骨骨折77处,两种检查方式各自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46%、98.72%,指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78处肋骨骨折中发生于3~10肋骨间、1~2肋骨间以及11~12肋骨间分别占比82.05%、10.13%、7.69%;多发性、单发性肋骨骨折分别占比79.49%、20.51%。结论: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螺旋CT及三重建检查技术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法进行此次研究,研究时间为2018年4月-2019年8月,研究对象为该阶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名踝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均接受X线,螺旋CT及三重建检查,分析比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质量。结果:CT方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均要高于常规组,其复位检出率、内固定适宜检出率也更高,检查效果更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中,运用螺旋CT及三重建技术进行检查,能有效提高检查质量,降低医师判断误诊率,提高其救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X线 螺旋CT及三维重建 检查技术 踝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索三质量评价模式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中应用。方法:本院心脏外科自2019年2月对手术室感染控制开始实施三质量评价模式,详细记录三质量评价模式实施前后的实施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在使用三质量评价模式后,手术室的环境控制、消毒控制和感染控制评分相对于实施前明显升高,P

  • 标签: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 心脏外科 手术室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卡地洛在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中的治疗有效性与用药安全性。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治疗,同期观察组则合用卡地洛进行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vs对照组:97.06% vs 88.24%,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5.88%,对照组为8.82%,P>0.05。结论:在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中通过给予卡地洛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并确保用药安全性。

  • 标签: 卡维地洛 慢性充血性心衰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三口腔卫生宣教对青少年固定矫治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8年7月-2018年8月,已行固定矫治半年余、菌斑指数 (plaque index, PLI)评分≥4分的青少年病患6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组、首次强化组、对照组,每组20例。强化组的病人每次复诊都接受强化的三口腔卫生宣教,而且在复诊间隔中的每周采用电话随访和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再次强化口腔卫生宣教;首次强化组仅在第一次进行强化的三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在口腔卫生宣教前、宣教后后1个月、2个月,进行菌斑指数(PLI)检查,作为效果评价指标。结果 口腔卫生宣教前,三组菌斑指数评分均≥4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宣教后1个月,强化组、对照组病人菌斑指数均显著性减少,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三口腔卫生宣教对青少年固定矫治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8年7月-2018年8月,已行固定矫治半年余、菌斑指数 (plaque index, PLI)评分≥4分的青少年病患6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组、首次强化组、对照组,每组20例。强化组的病人每次复诊都接受强化的三口腔卫生宣教,而且在复诊间隔中的每周采用电话随访和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再次强化口腔卫生宣教;首次强化组仅在第一次进行强化的三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在口腔卫生宣教前、宣教后后1个月、2个月,进行菌斑指数(PLI)检查,作为效果评价指标。结果 口腔卫生宣教前,三组菌斑指数评分均≥4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宣教后1个月,强化组、对照组病人菌斑指数均显著性减少,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口腔卫生宣教 固定矫治 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