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微意识状态(MCS)患者意识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收治的60例TBI后MC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9~60岁[(45.7±11.4)岁]。病程3~6个月[(4.6±0.9)个月]。30例接受包括内科、高压氧和康复等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接受4个周期共计28 d的tDCS刺激,每个周期7 d,刺激5 d,休息2 d(tDCS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4个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和12个月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总分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分及临床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观察tDCS治疗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CRS-R评分总分和BAE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tDCS治疗组CRS-R总分和BAEP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两组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CRS-R评分总分和BAEP评分逐渐提高(P均<0.05)。tDCS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73%(22/30),常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57%(17/30)(P<0.05)。tDCS治疗组10例患者阴极刺激部位局部可逆性轻微泛红,未见tDCS刺激引起的如局部灼伤、破溃、渗液及癫痫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相较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tDCS能更有效改善TBI后MCS患者的意识状态,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SCOP)患者神经损伤标志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5月,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ASCOP患者103例,按患者是否接受tDCS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给予氧疗(高压氧及吸氧)、降颅压、改善脑循环及细胞代谢、清除氧自由基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2周的tDCS加强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至少24 h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记录整点时刻BIS数值并计算24 h平均值,收集患者入院、3 d、7 d及出院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S100B)表达水平。随访60 d,比较两组患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生率及发病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时NSE、S100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0.326),入院后3、7 d时NSE、S100B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d=0.045、0.032,P7 d=0.021、0.000);14 d逐渐下降,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迅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25)。60 d随访结果,与对照组DEACMP发生率[38.00%(19/50)]比较,观察组发生率[18.87%(10/53)]明显降低(P=0.048);与对照组发生DEACMP时间[(22.30±5.42) d]比较,观察组患者发生DEACMP时间[(16.79±5.28) d]更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ASCOP患者早期给予tDCS可阻止神经损伤标志物NSE、S100B产生,并可改善DEACMP发生率及发病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治疗对伴焦虑痛苦特征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可行性。方法招募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伴焦虑痛苦特征抑郁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真刺激组与伪刺激组,每组各30例,2组均在抗抑郁药基础上使用HD-tDCS刺激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真刺激组采用2 mA的电流刺激20 min,伪刺激组仅在刺激开始与结束的30 s内有电流通过。每周5次,连续2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分别采用HAMD17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RDS)以及HAMA和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分析比较2组临床症状变化的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有效率、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率等。结果(1)HAMD17、BAI评分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F=3.29、2.99,均P<0.05);HAMD17、BAI、MARDS、HAMA评分组别主效应(F=4.40~7.94)以及不同治疗时间主效应(F=35.42~247.59)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治疗前、治疗2周末2组HAMD17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6周末时B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真刺激组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时的HAMD17评分以及治疗4周末时BAI评分均显著低于伪刺激组(均P<0.05)。(3)真刺激组在治疗4周末时缓解比例(16/20)以及有效比例(19/20)均高于伪刺激组(9/19和13/19),真刺激组在治疗6周末时缓解比例(18/20)也高于伪刺激组(1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6周末时有效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躁狂或轻躁狂发生。2组脱落率以及皮肤刺痛、痒感、头痛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tDCS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痛苦特征患者疗效显著且起效迅速,安全性较好,但仍需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持续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cTBS)语言双模通路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疗效。方法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64例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使用常规言语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tDCS联合cTBS刺激,对照组采用假刺激,假刺激部位、治疗模式、治疗时间都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均治疗1次/d,每周6次,连续5周。治疗前后均使用汉化版西方失语成套量表及功能独立性量表进行评估,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失语商(AQ)、操作商(PQ)和大脑皮质商(CQ)评分变化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AQ、PQ、CQ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都有效,但治疗组治疗后的AQ、C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功能独立性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cTBS刺激语言双模通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其潜在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即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治疗,tDCS刺激电流在10 s内从0上升到1 mA,保持20 min后,在10 s从1 mA下降到0。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15 d。对照组则仅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tDCS治疗为假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E-FMA)和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DTI检查。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UE-FMA和WMFT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UE-FMA评分为(35.32±13.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21.80±1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囊后肢层面的FA值、rFA、FAasy和中央前回FA、CST长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这可能是基于促进CST完整性和对称性改变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因此临床上可以将tDCS可作为神经康复中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血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的变化,客观地评价tDCS治疗DEACMP的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自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80例DEACMP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9例)和常规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tDCS治疗,以左侧前额叶背外侧为阳极刺激部位,右侧肩部为阴性刺激部位,治疗时间为30 min/次,刺激强度为1.5 mA,1次/d。常规组在基础治疗上辅以tDCS伪刺激(1.5 mA电流刺激10 s),电极片保持30 min,1次/d。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6月时检测2组患者SII、MHR,脑电图(EEG)资料、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分析治疗前SII、MHR与ADL评分和EEG异常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痊愈30例,好转6例),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3.2%(痊愈22例,好转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0,P=0.024)。治疗后4周、治疗后6月时,观察组的SII、MHR、EEG异常率和P300潜伏期明显低于常规组,MoCA、ADL评分和P300波幅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II、MHR与ADL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805,P<0.001;r=-0.788,P<0.001)。SII、MHR和EEG异常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803,P<0.001;r=0.719,P<0.001)。结论tDCS治疗能有效降低DEACMP患者炎症水平,改善患者预后评分;SII、MHR可初步评价tDCS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