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堰塞湖泄洪(LLOF)现象在喜马拉雅山流域很常见,这是由于滑坡作用形成的湖泊溃决所致。根据绘制的Satluj和Spiti河沿岸的活动滑坡和古滑坡图,发现第四纪时期一些河流被围堵而且在某些位置还发生了决堤。本文记载了2000年和2005年期间,横跨喜马拉雅山脉的Satluj和PareeChu河沿岸的堰塞湖溃决引发的LLOF。Satiuj和PareeChu河都流经中国西藏地区,对印度HimachalPradesh的Kinnaur区的河道和基础设施均有影响。结果表明,这些LLOF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与第四纪物质的处理以及与该区域内观察到的不同地貌带有直接关系。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21年7月22日出现在祁连地区的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天气是西风带高空槽波动引导北方冷空气向南移动与大陆高压北侧外围暖湿气流在祁连地区交汇后引起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低层水汽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低层水汽则来自于南海,两条水汽同时在降水区辐合,强降水落区同水汽辐合中心保持一致,高低层水汽通道为这次强降水天气提供给了充足的水汽供应;降水落区主要位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内,高温高湿特点突出且不稳定能量充足,具备强降水天气出现的热力条件;因南亚高压与西风急流活跃的影响,高原东北部整层位于上升速度大值中心区内,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对于上升运动的增强较为有利,低空正涡度与高层负涡度的分布可将动力场特征反映出来。
简介:意大利Apennines地区的各类活动都取决于预测的供水量,所以可获得的淡水近来已经成为人们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情。在托斯卡纳区的南部,沿Toscana的Scansano和Magliano之间的山脉区域,由于附近的冲积含水层受到污染,使这种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当地的含水层由薄裂隙含水层组成,它通常夹在低透水地层的中间,仅依靠传统的技术,很难规划水资源的开采。为了更好地确定水文地质模型,在一次基于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中,调查了构造与地下水循环问的联系。确定区域断层和裂隙模式之后,为了精确地绘制空间位置图和了解相关含水层的几何形状和特性,并且为了评价含水层开采的潜在能力,对主要的地质结构作了详细地勘查。利用探地雷达,二维和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以及三维浅层地震勘查对地下断裂带周围作了清晰的成像。按空间高精确度的等级,解决了Ligurian和Tuscany序列不同地质单元之间的垂直和水平的接触问题。证明三维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成像是描述小规模裂隙含水层特征非常有效的手段。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总结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对当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方法和建议,帮助少数民族幼儿教师更加科学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简介:本文对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页岩进行了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镜下研究(岩石评价热裂解,光导-uv显微镜)。研究发现:总有机碳含量(TOC)介于0至29.4%重量百分比之间(平均为1.2%),表明有机碳含量总体上为较差至适中。Shemshak群下部的上三叠统页岩主要为低氧一缺氧环境下的海相/湖相沉积,TOC平均为0.7%。Shemshak群上部的托尔阶-阿林阶页岩的沉积环境为有氧一低氧的较深海,其TOC值最低,平均为0.3%。Shemshak群不同段层的碳质页岩显示了最高的TOC值,平均为14.2%。最高温度(Tmax)值介于439℃至599℃之间,平均为300℃,表明有机质在深埋藏和活跃的沉积后构造活动中经历了高温。氢指数(HI)-Tmax关系图显示:表明存在蚀变有机质的Ⅳ型干酪根,其HI平均值非常低。孢粉相的特点是,无定形有机质占主导地位,它们绝大多数来自于海相-非海相浮游植物的降解。上Shemshak群生烃潜力很低,而下Shemshak群则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重要的有效烃源岩。后者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在研究区的部分地区(例如,Tazarh地区和Paland地区)生成了数量可观的油气。晚三叠世早期(基梅里造山运动早期)古特提斯海道的封闭,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朗板块和欧亚大陆南部边缘的碰撞,导致厚厚的硅质碎屑沉积物沉积在构造活跃的隆起前缘(Alavi,1996:Seyed—Emami,2003)。厚厚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广泛分布于伊朗中部、东部和北部(Seyed-Emami,2003)。该群地层厚度最大达4000米,不整合上覆于中一下三叠统Elikah组碳酸盐岩之上,而中侏罗统Dalichai组泥灰岩和灰岩则不整合上覆于Shemshak群之上。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Shemshak群的沉积环境为海相-陆,包括湖相、河流-三角洲-深海相、
简介:摘 要::近些年随着广东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民族的融合,瑶族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出现了危机,加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而传承又后继无人,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正逐渐走向失传边缘。为此,我们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瑶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为核心,聚焦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问题。通过对瑶族聚居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实地调研,分析当前瑶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旨在构建一套符合瑶族地区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以文化传承推动瑶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瑶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阶段,实现对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简介:在阿拉斯加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沿着1002评估区的东南部边缘,通过岩相学、流体包裹体和裂隙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与锆石裂变径迹相结合所提供的证据表明,布鲁克斯山脉褶皱断裂带内气体的产生和形变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所采集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岩石样品中石英胶结裂隙包括堵塞裂隙结构、闭合微裂隙、弯晶和流体包裹体群。这表明,胶结作用分别发生在形变之前、之中和之后。裂隙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75-250℃)和温度变化趋势说明了胶结物形成于地层由埋深到抬升的过渡阶段以及地层抬升的早期。在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页岩中,富甲烷(干气)包裹体所获得的物质具有很高的热成熟度。通过对这些富甲烷包裹体进行压力模拟得知,在裂隙被胶结的过程中,孔隙流体具有异常高压。该地区的锆石裂变径迹数据记录了64±3百万年前沉积期后的剥蚀作用,这与布鲁克斯山脉早期的构造变形有关。闭合温度为225-240℃,与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地层中富含水和干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重叠。这种时温关系表明了裂隙的胶结作用发生在布鲁克斯山脉发生构造变形的早期,富干气包裹体则证明了这个时期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烃源岩已经超过了油气生成的最高温度,构造圈闭已经形成。因此,烃类生成期与构造变形相关,给这个地区的天然气的勘探工作造成了很大风险。然而,有机质高的热成熟度又表明了可能已经有大量的气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