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1例89岁女性患者因抑郁症服用艾司西酞普兰10 mg、1次/d。3个月后患者因突发头晕、跌倒入院。入院后继续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入院第6天患者再次发生晕厥,心电监护监测到一过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示心率校正后QT间期(QTc)612 ms。停用艾司西酞普兰。次日患者再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QTc 727 ms,血钾2.84 mmol/L,给予静脉及口服补钾治疗。入院第9天患者血钾和心电图恢复正常,QTc 487 ms。再次加用艾司西酞普兰(剂量同前)。随后5 d,心电图检查示QTc逐渐延长至506 ms,但血钾正常。再次停用艾司西酞普兰,2 d后QTc降至495 ms。停药27 d后心电图检查示QTc 467 ms。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急性脑外伤患者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急诊脑外伤患者289例,最终入选219例及与相匹配的对照组220例,入院1 h及住院72 h行心电图,测算P波离散度(Pd)、校正后QT (QTc)、校正后QT离散度(QTcd )、校正后Tp-e间期(Tp-ec )、校正后Tp-e间期离散度(Tp-ecd )及Tp-e/QT比值,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脑外伤组第1天和对照组、第1天和第3天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外伤组心电图指标与病情轻重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脑外伤组患者第3天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及第1天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格拉斯哥(GCS)评分中重度脑损伤患者Tp-ec、Tp-e/QT较评分为轻度者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48±16.58 )vs(130.14±11.86 ),P=0.006 ;(0.29±0.04)vs (0.23±0.03 ),P=0.030]。住院期间出现MACE组患者Tp-ec、Tp-e/QT较无MACE组增大[(149.76±12.52 )vs(128.84±12.47 ),P <0.001 ;(0.30±0.04 )vs (0.21±0.03),P <0.001]。结论急性脑外伤患者Tp-e和Tp-e/QT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短期预后的评价和预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的致病基因、临床特征及治疗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15日至2021年4月15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收治的20例诊断为先天性LQTS且行基因检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儿均检出LQTS相关基因突变,其中18例(90.0%)检出致病突变或疑似致病突变。检出LQTS突变基因5个,分别为KCNQ1、KCNH2、SCN5A、CACNA1C、AKAP9。18例(90.0%)患儿有阳性症状,其中13例(65.0%)有明确诱因。LQTS 1型(LQT1)患儿出现症状的诱因均与运动有关,具有复合杂合突变的LQT1及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1型(JLNS1)晕厥诱因为运动或情绪激动;LQTS 2型(LQT2)的诱因与运动无关;LQTS 3型(LQT3)剧烈运动可出现症状;LQTS 8型(LQT8)为无诱因发作。20例患儿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为(553.1±66.6) ms(460~707 ms),其中17例QTc≥480 ms。各类型LQTS患儿心电图表现不一。QTc差异在不同性别、晕厥与无晕厥患儿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儿随访时间(3.4±2.3)年(0~8.3年)。17例患儿接受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及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3例未接受治疗。至随访结束,1例患儿死亡,19例存活,存活患儿中2例意识丧失。结论先天性LQTS基因诊断和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一致性。基因检测阳性率90.0%。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因基因分型而异。β受体阻滞剂具有保护作用。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时,ICD治疗可防止心脏性猝死发生。
简介:摘要1例75岁男性因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莫西沙星)400 mg静脉滴注、1次/d。第2天心电图示心率校正后QT间期(QTc)从治疗前的455 ms延长至490 ms。第3天凌晨因心房颤动给予注射用盐酸胺碘酮(胺碘酮)150 mg缓慢静脉注射,中午给予胺碘酮300 mg以30 mg/h持续泵入。第4天下午再次给予胺碘酮300 mg,以30 mg/h速度持续泵入。泵入约20 min患者QTc延长至607 ms。第5天未再使用胺碘酮,但患者QTc继续延长,最高达到674 ms。第6天停用莫西沙星后其QTc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内。考虑患者QT间期延长与莫西沙星和胺碘酮有关。
简介:目的构建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delQKP1507-1509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人胚肾293(HEK293)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一步法构建SCN5A-delQKP1507-1509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PEGFP-delQKP-hH1,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分别转染HEK293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钠通道蛋白在HEK293细胞的表达与定位,Western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经电泳及DNA测序显示突变型1507-1509位点成功缺失9个碱基,野生型与突变型均在HEK293细胞膜上表达,且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钠通道基因SCN5A-delQKP1507-1509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血栓抽吸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Tp-e及Tp-e/QT的影响.方法选取同期发病12h内行直接PCI罪犯血管(IRA)内存在血栓负荷重的STMEI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血栓抽吸组(血栓抽吸+PCI)及对照组(单纯PCI).测量两组PCI术前及术后2h心电图中Tp-e及Tp-e/QT,并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心血管风险因子、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PCI术前Tp-e及Tp-e/QT等方面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PCI术后ST段回落>70%的比率、Tp-e及Tp-e/QT减少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60.00%比40.00%,(22.66±9.91)ms比(15.89±8.24)ms,0.04±0.03比0.03±0.02,P均<0.05];血栓抽吸组PCI术后Tp-e、Tp-e/QT及术后至出院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均低于对照组[(88.54±13.13)ms比(93.7l±11.00)ms,0.25±0.03比0.26±0.03,16.00%比33.33%,P均<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时应用血栓抽吸可以更多地减少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Tp-e及Tp-e/QT,降低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血栓抽吸有助于更好地恢复微循环再灌注水平有关.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参麦养阴胶囊对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心电图QT间期及ST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参麦养阴胶囊,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心电图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及ST段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及ST段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养阴胶囊在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传统用药的疗效,促进病情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校正QT间期(QTc)延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乳腺科接受4个周期蒽环类药物治疗的27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且QTc<440 ms,收集治疗后心电图发现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QTc的变化。将QTc≥440 ms判定为延长,其中78例QTc延长(QTc延长组),201例无QTc延长(QTc未延长组)。对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Tc延长的影响因素,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计算QTc延长发生率。根据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心脏毒性症状和心电图结果评估心脏毒性。结果治疗后发生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78例(28.0%)QTc延长,22例(7.9%)ST-T改变,18例(6.5%)窦性心动过缓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Tc延长组和QTc未延长组间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表柔比星48与73例,吡柔比星10与33例,多柔比星4与12例,多柔比星脂质体16与83例),使用右雷佐生治疗(4与31例),伴有冠心病(4与2例)、超重/肥胖(42与80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4,P<0.01;χ2=5.43,P=0.02;χ2=4.56,P=0.03;χ2=4.51,P=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不同种类的蒽环类药物(OR=1.42,95%CI:1.37~1.48,P=0.02)和超重/肥胖(OR=1.23,95%CI:1.16~1.30,P=0.04)与QTc延长发生率呈正相关。蒽环类药物中致QTc延长发生率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者最低,为16.2%(16/99),表柔比星治疗者最高,为39.7%(48/121)。预防使用右雷佐生治疗者QTc延长发生率降为11.4%(4/35)。乳腺癌伴有冠心病或超重/肥胖导致QTc延长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和34.4%(42/122)。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胸痛、心悸、气短等心脏毒性症状,心电图未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结论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虽然QTc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但近期未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脏毒性。乳腺癌患者合并冠心病或超重/肥胖更容易出现QTc延长。预防使用右雷佐生或选择蒽环类药物中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可降低QTc延长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QT间期离散度(QTcd)、有效不应期(ERP)和室颤阈(VFT)的影响,探讨山莨菪碱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山莨菪碱治疗组(Ani组);假手术对照组.建立兔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前后各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cd;S1-S2程控电刺激方法测定兔ERP和VFT.结果①3组术前QTcd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I-R组术后较术前QTcd明显增大(P〈0.01).术后I-R组较对照组QTcd也明显增大(P〈0.01),而Ani组QTcd明显小于I-R组(P〈0.01).②在缺血再灌注术后,I-R组ERP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Ani组ERP较I-R组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48.5±12.3)msvs.(154.6±13.2)ms,P〉0.05].③在缺血再灌注术后,I-R组VF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Ani组较I-R组明显增高(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山莨菪碱治疗明显缩短兔缺血再灌注后QTcd,延长ERP,增加室颤阈,增加心电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7例,测量QT离散度并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3例作为观察组1,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4例作为观察组2,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结果观察组1、观察组2患者的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患者的QTd、QTcd与观察组2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导致QT离散度的增加,QTd及QTcd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