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软件综合应用模式识别、分形几何、人工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借助于工作站计算机良好的图形交互能力,在C/C++、Xlib和Motif等软件环境下实现了非取芯井段井剖面沉积相的人机联作解释。五口井的实际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述软件的解释结果与地质家的分析结果相吻合。为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辅助环境及工具。

  • 标签: 测井资料 沉积微相 人机联作解释软件 工作站 油气勘探
  • 简介:通过比较关键井的测井数据,取心资料及其它地质信息,提出了识别河流沉积5种相的测井曲线形态,利用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处理了研究区的测井资料,结合曲线形态分析,对河流沉积相的测井识别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观点,并与地质家的结论吻合较好。

  • 标签: 综合利用 测井资料 河流 沉积微相 测井曲线 高分辨率倾角测井
  • 简介:利用RV20旋转粘度计和原油渗流流变特性测试装置,对四种脱气原油在不同渗流介质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用三种不同测试方法测得的原油视粘度明显不同,旋转粘度计测试的视粘度最低,毛细管内粘度次之,岩心内渗流时的视粘度最高;特别是原油在岩心内渗流时,岩心渗透率越低,原油视粘度越高,并且可能表现出非牛顿特性,存在初始压力梯度。分析认为。原油组分、试验温度、岩心孔隙结构等因素对原油的流变性影响最大。为了研究原油的流变性,建议采用天然岩心测试原油地下流变性,该测试结果才能更好指导油田开发。

  • 标签: 渗流介质 原油 流变性 实验研究 渗流测试 粘度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体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组烃源岩干酪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树脂体,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体和微粒体。梅山组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组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组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本文研究了珠江口盆地HJ15-1-1井文昌组一个海相夹层中的钙质超化石,据在该层中出现Sphenolithusfurcatolithoides、Ericsoniaformosa、Neococcolithusdobius,而未见有真正的Reticulofenestraumbilicus,认为该超化石组合的生物地层位置应为中始新统NP15带。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中始新统 文昌组 钙质超微化石 NP15带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体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体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沙河街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前三角洲湖相泥岩、远砂坝、河口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支流间湾、分流间湾、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滩砂、粒屑滩、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泥岩等相类型,本文重点对北区、广北区沙三段、沙四段沉积相的展布与演化进行描述。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沉积微相 沉积时期 沙四段 展布 演化
  • 简介:引用“封存箱”概念,研究了南海北部大陆架典型富油气凹陷的地层超压特征。根据封存箱的超压强度及顶面埋深特征,将研究区内的封存箱划分为5类。各典型凹陷的封存箱类型对油气藏的纵向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封存箱类型研究有助于从压力条件方面预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层系及有利地层。

  • 标签: 南海北部大陆架 封存箱 超压强度 箱顶面埋深 油气纵向分布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微观、层、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