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口述长征、笔记长征等形式建构长征历史记忆,长征期间毛泽东留下的诗词也成为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剖析长征原因,再现长征过程,定位长征意义,是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实践,为长征历史传承保留了珍贵史料,奠定了长征评价的基调,塑造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为提炼长征精神提供了历史原形。

  • 标签: 毛泽东 红军长征 历史记忆
  • 简介:世界是从多个国际体系和多样文明共存演变到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再向一个多样文明比较平等共存的全球性世界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紧密相连,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以中华文明的复兴为旨归,要以文明的方式克服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华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国际体系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文明的兴衰决定着国际体系的兴衰和转型。中华文明的复兴将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会对国际体系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将给国际体系带来新的理念,引起国际力量结构的调整,促进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 标签: 文明对话 中华文明复兴 中国对外战略
  • 简介:"三个代表"的提出党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国际国内背景来看,它是在党的建设成为我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从党的建设的现实看,它的提出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从"三个代表"的思想内容看,它的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对党的建设问题的深深思索,因而成为指导新的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 标签: 党的建设 “三个代表” 伟大纲领 自身建设 情况 背景
  • 简介:本文旨在对'批判美学'这个概念进行新的阐述。文章追溯了半个世纪以来对'批判美学'的界定,认为这些界定存在着对艺术抽离的缺陷。结构主义的兴起使得这种作为概念美学的美学延伸到艺术领域,要求艺术重新建立关系。而碎片式的美学成了当今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理论的主要形式。在此背景下,始于一战期间的经典的欧洲先锋派重新引发人们的兴趣,并体现出批判美学的未来任务。

  • 标签: 批判美学 当代艺术批评 结构主义 先锋派
  • 简介:马克思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间,投入了大量时问和精力研究俄国民粹主义问题。虽然他生前并没有发表关于这方面的任何实质性专著和文章,但是,他关于此一问题的思考却从他对巴枯宁主义的讨伐、从他建议恩格斯对特卡乔夫的批驳、从他对《资本论》有关内容的增删改动、从他寄出的或未寄出的书信以及他晚年的读书笔记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来。马克思对待俄国民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标识着马克思由完全拒斥俄国民粹主义演进到部分吸收俄国民粹主义的积极内容。借助对俄国民粹主义问题的思考,马克思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一些思路并着手进行新的理论构想,因此,俄国民粹主义既向马克思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马克思带来新的问题域。正是马克思对俄国民粹主义问题的思考解决,推进了马克思思想的变化发展。本文试图全面展示马克思俄国民粹主义遭遇的全过程并深入阐释这一遭遇的效应与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俄国民粹主义 权力批判 俄国村社 直接跨越
  • 简介:毛泽东江青的婚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38年到1942年,是琴瑟和谐期;1943年到1955年,是矛盾初显期;从1956年到1976年,是冷淡分居期。两人婚姻的曲折发展过程,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 标签: 毛泽东 江青 婚姻历程
  • 简介:阶级分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社会革命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识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我党早年历史上,陈独秀和毛泽东都运用过阶级分析方法来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革命理论。今天,我们将他们关于阶级

  • 标签: 阶级分析 革命理论 中国现代社会 国民革命 农民运动 革命阶级
  • 简介:西方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强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对于平等这一理念,马克思揭示出,形式上所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有可能掩盖人们相互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平等。经济不平等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而不平等又不能依赖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个人自由选择而得到完全的正当性辩护。一种更大程度的社会平等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更大功能的国家理念,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平等 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在西方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政府、市场、社会之间是建立在分离和对立基础上的“大小”“强弱”关系,这种关系在实践中导致了诸如“政治衰败”“失败国家”等一些国家治理质量低下的现象甚至引发全球性危机。我们应该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确立国家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发挥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更为积极的功能和价值,构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符合国情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话语权。

  • 标签: 国家治理 二元对立 良性互动 国情特点
  • 简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之所以能设计和领导中国改革取得成功,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在于他的伟大的改革思想:改革决定中国命运、在试验中探索前进、破解姓'社'姓'资'难题、营造和平稳定环境。

  • 标签: 邓小平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个军人,我的真正专业是打仗。”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笔者以为,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邓小平的革命生涯的的确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发展紧密相连的。

  • 标签: 革命生涯 邓小平 红七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无产阶级 军事家
  • 简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治国雄才。其中尤以诸葛亮周恩来最为著名。前者是“两朝开济”的一代名相,后者是享誉世界的开国总理,他们不仅有着相似的地位,更有着相似的才智、功勋和无私奉献精神,因而他们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都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敬。通...

  • 标签: 周恩来 诸葛亮 人格魅力 毛泽东 蜀汉政权 人格的魅力
  • 简介:<正>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全球化日益推进的客观现实在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关于全球化的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百家争鸣,蔚为大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曾指出:"仅仅在十年以前,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很少使用‘全球化’这一术语,而现在,这一术语已经从无人问津变为无所不在:如果不提到它,任何政治演说都是不完整的,任何商业手册都是不受欢迎的。"

  • 标签: 全球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吉登斯 世界历史性 物质生产
  • 简介:张明在《现代哲学》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研究超越了对单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研究而呈现出复杂综合性理论定位的特征,加之当前国内研究因认知不足而导致难以向纵深挺进的理论困境,共同构成了提出认知性研究的主要“针对域”。所谓认知性研究就是将研究视为达成认知目的的辩证过程,即一方面研究目的在于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把握,另一方面认知目的实现必须通过学术性研究才能完成。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认知性 路径 学术性研究 现代哲学 历史事件
  • 简介: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毛泽东矛盾学说以其辩证思维超越了“求中”或“求异”的单一思维,其“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异”的发展变化为实现条件,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实践。

  • 标签: 毛泽东 求同存异 辩证思维
  • 简介:在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之后,人们的民生诉求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范畴,而更多地关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的权利保障实现,并以此为依据,对执政党的执政动机、执政能力做出独立判断,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整体形象、社会公信力以及建立其上的执政合法性便民生直接挂起钩来。由于执政资源各要素在执政资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所发挥的效能不同,执政资源各要素的开发从来就不可能是平行推进、均衡发展的,而是立足时代特点,围绕执政资源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即以民生资源为内核的合法性资源的开发优化来展开,这就是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基本逻辑。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而民众的民生需求又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层面入手,系统加以推进。

  • 标签: 民生 执政资源 开发
  • 简介: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已经成为艺术史批评的一种重要理论,因而当我们反思艺术批评史时,也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艺术创作特征、阶级的定义和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程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原理。这并不是对马克思的理论简单地再次评说一番,而是需要我们必须更加严谨地研究和解释。这既要识别清楚一些不属于马克思的而被错误地冠以马克思的名号的理论,又要看到在马克思理论的核心部分存在一个很有价值、很令人困惑的不确定性,它一方面把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当作历史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把引发阶级斗争的人的因素作为革命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悖论性的理解,在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主流传统之一,其丰富性无与伦比,其争议性独一无二。此外还应看到,马克思理论是开放性的,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的,"马克思从未说过最后一个词,相反,他的确说了第一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他开启了的话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批评艺术史 意识形态
  • 简介:按要素分配:促进效率公平的有力手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6期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对于实...

  • 标签: 按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 效率与公平 按劳分配 基本经济制度 对外开放
  • 简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实际上的核心地位,是一个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党在革命进程中获得了一定的胜利成果。同时,由于一右三“左”的错误也使党品尝了失败的苦果,如大革命的失败、中央革命根本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这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规律缺乏正确认识或尚不成熟的十三年。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党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