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庄子》“剽剥”儒家以来,儒者们就一直被如何化解庄儒矛盾的问题所困扰,以致史上废庄、斥庄之声连绵不绝,甚至宋朝苏轼不惜采取化庄为儒之方式,而且还希图通过伪作的判定来彻底化解庄儒矛盾。但到晚明时期,《庄子》的真伪性问题,却在学人们的视域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相状,即有的学人认为,内、外篇为庄子所自著,而杂篇则渗有后人之伪作;有的学人认为,《庄子》只有内篇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皆渗有后人之伪作;还有的学人认为,内、外、杂篇都窜入了后人之伪作;又有些学人则对当时思想界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晚明学人在对《庄子》篇章真伪的判定背后其实都蕴含了学者们各自不同的心境、观念体系、意图与视角等。

  • 标签: 《庄子》 真伪 多维性
  • 简介:象数观念是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数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数观念本身,而对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感",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在考察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感"、"象"、"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经传中的象数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数"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经传象数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感;象数因感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 标签: 周易 哲学人类学
  • 简介:在西方,人文主义并不与宗教截然对立,而往往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谓人文主义与宗教相互对立的观念本身是一种误解。孔子和儒家学说无疑是一种人文主义,同样,这种人文主义与原始宗教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孔学和儒家的人文主义主要来自于宗法文化背景,即亲情关系和血缘伦理,其原始宗教性正是将这种人情、世俗内容上升为宗教态度和情感,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这种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人文与宗教相融合的独特的人文主义,可称之为宗法人文主义。

  • 标签: 孔子 宗法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 宗法
  • 简介:人性:自然奠基、人文化成与价值创造──先秦儒学人性论的现代诠释祁润兴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性何以为贵?先哲的回答是:水大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苟子·王制》)人类的气质、生命和自然智能...

  • 标签: 价值创造 先秦儒学 人文化成 人性论 现代诠释 自然智能
  • 简介: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也是齐国由衰到强、由危到安、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而齐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无疑是得益于管仲非凡的政治才干,尤其是他的人才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齐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子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人才思想理论.

  • 标签: 诸侯 齐国 重视人才 政治家 人才思想 春秋时期
  • 简介:<正>史学家陈直提出:春秋战国至秦汉,医学分两大派系。一是秦医学派,以医缓(左成十年传)、医和(左昭元年传)等是;一是齐医学派,则以秦越人(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等人为代表。在治则方面,秦派重针灸,齐派重汤药(陈直:《玺印木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科学史集刊,1958年)。对齐医学派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疾药界和医史学界的广泛关

  • 标签: 淳于意 医学成就 扁鹊 范行准 秦越人 中国医学史略
  • 简介:“举贤”是孔子人才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举贤”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不是周礼中原有的,而是奴隶制走向崩溃以后产生的新事物。齐桓公实行“三选法”可以看作是“举贤”制度的开端。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立场,接受了“举贤”的思想,因此主张“学而优则仕”,以“学而优”作为从政的条件,是对贵族世袭的挑战,尽管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他并没有根本否定世袭制。“举贤”的实质是要求从平民特别是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把教育对象向平民推广,提倡“有教无类”。王官六艺之学与平民结合,发展而为诸子百家。战国人才辈出,与“有教无类”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能独立思考的人才品质。他提出了十二字的人才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且智”是高标准。“学”与“思”结合是孔子教育方法论的核心。孔子讲的理想和道德,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 标签: 孔子 开辟道路 举贤 世袭制 齐桓公 仁且智
  • 简介:7月21—2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主题为“知识发挥作用”,具体探讨内容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医学史以及科技与社会、哲学与逻辑等,是迄今为止科学史学界最为盛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参会的国家有100多个,国际团体20多个;正式注册发表论文的代表近1800名;会议专题分会场多达220多个,学术报告近500场。中国多名学者与学生参会,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为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 标签: 医学史 科学 国际 技术 科技与社会 曼彻斯特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 标签: 春秋战国 齐国 人才观 能力 品德修养
  • 简介:由金元医家朱丹溪开始引入理学太极观念,导致后期中医学理论发生了嬗变。朱丹溪以太极来解释具体的医学问题,到了明代医家孙一奎则开始以命门来理解太极,突出了先天之本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循此思路,赵献可将命门太极拓展为一个无形统摄有形的先天命门太极系统,不仅凸显了命门太极对人体生命的统摄作用,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张介宾将太极观念运用到自然观、人体观与认识论三个领域,提出太极三说,使理学太极观与医学的结合达到了逻辑的终点。

  • 标签: 理学 太极 命门 朱丹溪 孙一奎 赵献可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政体先后向中央集权方向演变,围绕着中央权力机构的系统分化和进一步完善,其人才体制出现了新的特点,重视“中央之人”的选任,尤重相的任置。本文试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为例,来分析相任的人才理念的形成、贯彻及社会影响等。

  • 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 人才思想
  • 简介:邹忌是田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任相封君,辅助国君称“强于天下”。根据相关史料对这一人物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齐国人才思想的鲜明特点:德才兼备而更重才,与才相比,德的要求大降。这既富有战国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带有齐国社会风俗的一些印痕。

  • 标签: 邹忌 封君 战国时期 人才价值观
  • 简介:<正>进入本世纪,西方科学越来越摆脱机械论的泥淖,大步地向以往的分析科学不能涉足的临界行为、突变行为、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行为以及从混沌到有序的自组织行为等复杂领域迈进,相继产生了以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为代表的旨在探索复杂组织系统的新兴科学。随之而来的是受到极大震动的自然哲学界直觉地将关注的重心轮回到与机械论对立的古代中国有机论自然哲学。这种现实的逼迫虽然无形中抬高了古代中国自然哲学的价值,但却少有切中要害的方法论省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要籍(譬如《周易》、《内经》、《淮南子》、《抱朴子》等)之间仍处于分立状态,并多少蒙着神秘的面纱。

  • 标签: 自然哲学 营卫 协同学方法 原理 中医学 古代中国
  • 简介:<正>江苏省社科院建院已有十年,文学所建所也有十年。从最初的只有研究人员2人发展到现在共有研究人员16人。十年来,由于路子对头,只有两人、几人、十几人的文学所,却出版了专著26本,编书18本,编辑《明清小说研究》12期、《台湾与海外华文

  • 标签: 社科院 道家道教 明清之际 台湾 新文学史 研究人员
  • 简介:现代环境法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度过了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全法两个阶段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循环社会法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环境法的对比,可以发现循环社会法具有六个特点,即(1)注意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环境友好为基本态度,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2)以环境承载力为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本依据和环境友好的底线;(3)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保护环境,承认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4)以保护生态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5)以环境保护为基本任务,注意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6)按照物质闭路循环的构想,促进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环境保护 现代环境法 循环型社会法
  • 简介:依托《中庸》,罗汝芳论工夫多自“圣人分上说”,其境界工夫主张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侧重“默识”性体;强调“轻省”“直养”;属意“当下”检证,“因时”推进。以境界工夫进路考察罗汝芳哲学构建,其理论重心不在对抽象性征的存有论探讨上,也不偏向于“下学上达”的工夫取径,而集中在境界论哲学的创造和发挥。由此推导得出,罗汝芳在本体论、宇宙观等哲学基本问题上由儒学立场的出离。这一出离的过程揭示了中晚明以降心学流弊渐趋漫衍的多面缘由和深远影响。

  • 标签: 罗汝芳 境界工夫 本体论 宇宙论
  • 简介:唐、宋时期,将范畴及学说进行图表达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也有近似的发展趋向,其中,以“圆相”为基础图的佛学阐释和易学图“太极图”及其学说,便是哲学图发展中的典型案例。虽然,佛学圆相大致是由本体论层面的图诠释而落实到具体修行次第及勘验方式,易学太极图及其学说则由尽可能完善图诠释而至充实宇宙本体论,但儒释道不同形式的图演绎,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在提高传统哲学思辨水平及丰富思想资源上各有贡献。本文尝试通过述说太极图所出渊源之历史疑问,由此引出相关图演进问题,进而述说佛学圆相法的运用,以两相陈述相关学说具体发展脉络的方式,尝试对传统哲学图法的逻辑演进做个初步展示,并联系康德哲学图法阐释,略窥所涉图演进问题的意义。

  • 标签: 太极图 圆相 易学 佛学 图型法
  • 简介:在当前与心一身问题相关的众多讨论中,非还原物理主义无疑是个备受争议的亮点。非还原物理主义的类型之一即无律则一元论,它认为心灵与身体之间是殊同一关系,因而不存在严格的心理一物理规律。戴维森在《心理事件》一文中首次将随附性引人心灵哲学来解释心一身殊同一关系。心灵与身体之间的随附关系目前甚至成为不同类型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共同接受的一个基本前提。然而戴维森并未提供将随附性引入心灵哲学的充分理由。我们认为,随附性其实并不适合用来探讨心一身问题。

  • 标签: 随附性 一元论 同一论 心灵哲学 物理主义 同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