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01)。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疼痛科进修医师对进修医院和带教教师评价,为进修带教工作安排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1月,选取曾经或正在疼痛科进修的163名进修医师,进行疼痛科进修医师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3名进修医师中,74名(45.4%)表示进修医院施行导师制;156名(95.7%)表示进修医院会举行不同形式的集中学习;125名(76.7%)平均每日门诊独立接诊少于3人;118名(72.4%)平均每日微创治疗少于2人/次;152名(93.3%)对带教教师教学能力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134名(82.2%)表示带教教师最常采用基于案例学习方法。结论进修医院普遍重视教学质量,还需强化临床实践能力;进修医师对带教教师总体评价比较满意,建议建立教学评价制度,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切口术式拔除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的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拔除TCC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方案及并发症等资料。将患者分为传统切口术式组(切口组)和非切口术式组(非切口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共349例患者入选本研究,行导管拔除术368例次,未记录拔管方法7例次,采用手术方式明确的361例次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非切口组286例次,切口组75例次。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基础肾脏病、导管留置时间和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切口组中有2例次未成功,切口组有1例次未成功,两组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3%比98.7%,χ2=0.290,P=0.590)。非切口组手术时间低于切口组[(5.36±1.70)min比(17.55±3.28)min,t=44.198,P<0.001]。在需要更换TCC的患者中,两组间新导管置入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0)。并发症方面,非切口组中2例次出现局部血肿,切口组中1例次出现手术伤口感染,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全身感染及其他需要住院或急诊手术处理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非切口术式与传统切口术式在拔除TCC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和患者创伤方面优于传统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操作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骨的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19例,其中Lichtman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4例。摘除坏死月骨后将头状骨斜形截骨,髂骨植骨修复头状骨继发骨缺损,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重建月骨缺损。随访记录患侧握力、腕关节疼痛VAS评分、Quick-DASH评分、PRWE评分、腕骨高度指数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6~86个月,平均4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腕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前为(5.53±1.46)分,术后为(2.12±1.41)分,术后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10.05±2.83)kg,术后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28.45±4.58)kg;Quick-DASH评分术前为25.45±4.56,术后为8.12±1.81;PRWE术前评分为26.97±7.52,术后为4.41±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腕关节高度指数术前为0.49±0.03,术后为0.48±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截骨的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是一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选择与我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45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其疟疾发病率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采用2019年疟疾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描述流行现状;计算发病率的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分析2013-2019年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在145个国家中,有疟疾流行的国家74个(51.03%),主要位于非洲(60.81%,45/74)和亚洲(22.97%,17/74)。2019年疟疾发病率≥10 000/10万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96.15%,25/26)。2013-2019年,32个(43.24%)国家疟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3个(31.08%)国家疟疾发病率变化趋势不明显,19个(25.68%)国家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佛得角(EAPC=151.46,95%CI:47.15~329.71)、南非(EAPC=98.61,95%CI:32.11~198.58)和纳米比亚(EAPC=78.03,95%CI:54.30~105.42)。结论大约半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疟疾流行,其中1/4的国家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应继续加强疟疾尤其是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工作,以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手标本解剖及生物力学实验探讨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在固定指骨撕脱性骨折中的可行性。方法取6对新鲜成人手标本,先测量指甲尖至甲根近端的距离,再用微型骨刀将手指末节制作成伸指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模型,实验组手标本均采用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固定,对照组拇指行自制单孔带钩钢板,示指行微型螺钉固定,中指行克氏针固定,环指行双孔普通钢板横向固定,小指行钢丝结合克氏针固定。尖刀紧贴钢板远端切开甲根,对伸指肌腱进行加载测试,记录骨折端分离2 mm的最大张力,拆除内固定物后测量并计算钢板压迫甲根长度,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压迫甲根长度分别为拇指(1.50±0.06) mm,示指(1.90±0.05) mm,中指(1.81±0.03) mm,环指(2.12±0.05) mm,小指(2.24±0.06) mm。自制单孔带钩钢板压迫拇指甲根长度为(3.23±0.12) mm,双孔普通钢板压迫环指甲根长度为(2.14±0.07) mm,实验组在拇指甲根压迫长度上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35,P<0.05),环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末节骨折端分离2 mm的最大张力分别为(39.28±1.80)、(28.42±2.44)、(26.60±1.93)、(24.80±3.00)、(21.31±2.96) N;对照组分别为(26.15±3.02)、(10.47±1.12)、(10.73±1.78)、(7.50±1.28)、(14.30±2.15) N。实验组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在骨折端分离2mm的最大张力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53、16.342、14.831、12.982、4.690,P<0.05)。结论微型钢板固定手指末节撕脱性骨折中均会压迫甲根,但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对甲根损伤更小,对肌腱无明显卡压,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原发不孕伴卵母细胞透明带缺失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ZP1基因进行变异检测、Sange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检出患者ZP1基因第5外显子c.874C>T(Gln292*)及第7外显子c.1127_1128delCT(ALa376GlyTer386)的复合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874C>T(p.Gln292*)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1127_1128delCT(p.Ala376GlyTer386)的杂合变异。结论患者者ZP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是导致其卵母细胞透明带缺失的可能遗传学病因。
简介:摘要子宫肌瘤合并妊娠临床常见。对有意愿继续妊娠的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患者,发生因肌瘤所致急腹症或压迫症状明显时,可考虑行妊娠期子宫肌瘤切除术,但妊娠期手术有造成妊娠丢失或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不得以切除子宫的可能,因此,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途径,目前还不作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首选治疗方案。本文报告1例妊娠15周余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切除带蒂浆膜下子宫肌瘤的患者,因急腹症、疑诊子宫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入院,保守治疗无效而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妊娠至40周+4自然临产,第一产程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术,术中再次剔除肌瘤并探查前次腹腔镜手术子宫瘢痕愈合良好,产后1年随诊,母儿健康。本文同时对妊娠期腹腔镜的文献进行复习,认为在妊娠中期因肌瘤扭转或红色变性出现疼痛或明显压迫症状,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腹腔镜探查,在保证妊娠安全的情况下,切除肌瘤、缓解症状,以获得良好的母儿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黄斑扣带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48例(378只眼),其中男性136例,女性212例;年龄(56.68±11.59)岁。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内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包括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劈裂腔恢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次要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轴长度。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随访结果。使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只眼中黄斑劈裂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216只眼,黄斑裂孔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162只眼。296只眼行单纯黄斑扣带术,82只眼行黄斑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随访期间373只眼(98.68%)视网膜复位;在黄斑劈裂眼中,204只眼(94.44%)劈裂腔恢复;在黄斑裂孔眼中,89只眼(54.09%)裂孔闭合。BCVA的术后随访结果均优于术前,从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持续提升,随后保持稳定,最终从术前的1.459±0.841的提升至术后3年的0.908±0.606(t=6.896,P<0.01)。眼轴长度的术后随访结果均短于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前缩短(4.423±1.740)mm(t=33.144,P<0.01),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眼轴长度逐渐增长,随后保持稳定,术后3年眼轴长度较术前缩短(2.101±1.643)mm(t=6.392,P<0.01)。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短暂性高眼压98只眼(25.92%)、视网膜表面出血67只眼(17.72%)、玻璃体积血9只眼(2.38%),术后1个月内均自行缓解。术后早期所有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39只眼(10.31%)出现双眼复视,术后6个月内基本自行缓解。6只眼(1.58%)因内斜视角度较大行斜视手术矫正眼位,1只眼(0.26%)因无法耐受复视取出黄斑扣带,8只眼(2.11%)由于黄斑扣带偏位,需要二次手术调整扣带位置。4只眼(1.05%)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取出黄斑扣带。结论黄斑扣带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眼引起的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以及黄斑裂孔,术后眼轴缩短,视力提升。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安全性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33-439)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唇沟带蒂皮瓣联合局部翻转瘢痕瓣修复鼻翼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6例不同原因造成鼻翼全层缺损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25~39岁,平均32岁。用鼻唇沟带蒂皮瓣覆盖,联合缺损鼻翼局部瘢痕翻转瓣做衬里修复鼻翼全层缺损。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及远期鼻翼修复效果。结果6例患者转移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患者翻转瘢痕瓣远端出现少许坏死,经局部换药及清痂后愈合良好。随访6~12个月,重建的鼻翼大小、质地、颜色与健侧相近,鼻孔形态良好,鼻腔无通气障碍,供区可见线性瘢痕,无明显皱褶、臃肿等,患者对外观满意。结论鼻唇沟带蒂皮瓣联合鼻翼缺损局部瘢痕瓣翻转做衬里,结合较韧翻转瘢痕瓣的支撑,是一种修复鼻翼全层缺损的较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多重耐药纹带棒杆菌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对感染小鼠肺部病理改变及炎性指标变化进行评价,为更好认识纹带棒杆菌致病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构建BALB/c小鼠免疫抑制状态,利用超声雾化方法将纹带棒杆菌混悬液(高浓度组:109 CFU/ml;低浓度组:108 CFU/ml)感染BALB/c小鼠。分别在感染后24、48、72和96 h观察小鼠状态,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菌菌落计数及血清IL-6、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于感染纹带棒杆菌后状态变差、体重下降。感染后24和48 h,小鼠肺组织外观呈明显充血、水肿状态;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肺部炎性改变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不断加重,感染后96 h小鼠肺间质重度充血,大量炎细胞浸润。与低浓度组小鼠相比,各感染时间点高浓度组小鼠肺组织炎性改变程度更为严重。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感染后24 h开始增高,96 h达到峰值。感染后24 h,肺组织及BALF中纹带棒杆菌大量增殖,并且高浓度组小鼠BALF中菌落计数明显高于低浓度组[(15.13±0.70)×105 CFU/ml vs (30.83±1.10)×105 CFU/ml, F=1 253.498, P=0.00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各感染时间点血清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高低浓度组实验小鼠TNF-α水平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纹带棒杆菌BALB/c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免疫抑制小鼠在纹带棒杆菌攻击下呈现典型肺部感染病理表现。临床样本特别是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多重耐药纹带棒杆菌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混合式教学(CBL+PBL)3种不同教学方法在医学生心血管内科临床见习示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大学三年级学生共175名,分成3个教学组(CBL、PBL和CBL+PBL),分批次进入临床见习示教。教学结束后接受笔试与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R×C)。结果CBL、PBL和CBL+PBL 3组学生的总平均分数依次为(15.34±2.88)(14.67±2.98)和(17.13±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绩"优秀"的比例依次为27.4%(17/62)、14.5%(9/62)和58.1%(36/162)。CBL组中多数学生认为无助于训练文献查阅[70.7%(41/58)]或团队协作[82.8%(48/58)]能力;PBL组中70.9%(39/55)的人认为有助于训练文献查阅能力,但仅7.3%(4/55)的人能较好接受;而CBL+PBL组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64.3%(36/56)]、训练团队协作能力[62.5%(35/56)],总体接受度较好[53.6%(30/56)]。结论相对于传统CBL临床示教,PBL教学并没有吸引学生或提高成绩,而混合式教学能使学生获益,提高教学质量。
简介:摘要为深入分析目前医学人文慕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教"与"学"两个不同视角,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质性研究方法开展调研。①跟踪调研华南某医科大学两门医学人文慕课的建设全过程,与教学团队、制作团队、医学人文专家开展访谈、专题小组讨论,了解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挑战及相关对策和思考。②调研学生对现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医学人文慕课的学习感受、收获和意见。调研结果揭示出医学人文慕课中存在诸多问题,"教"与"学"双方对医学人文慕课的态度存在明显分歧,体现了医学人文慕课在微观层面的挑战:有效监控下的自主学习难以实现;重要教学成果难以达成;教师的超大工作量等。最后,从"教"与"学"的分歧中,反思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师资养成方面存在的深层痼疾,并预测了医学人文慕课的线上-线下协调互补、大众与个性化课程多元并存的宏观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