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320例Spitz样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0例患者中,男141例,女179例,年龄0 ~ 65(12.5 ± 11.7)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其中,Spitz痣307例,不典型Spitz肿瘤(AST)8例,Spitz痣样黑素瘤(SM)5例。皮损多为单发,可见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边界均清楚。307例Spitz痣皮损以黑色(132例,43.0%)和红色(108例,35.1%)为主,多数色素均匀(262例,85.3%)且表面平滑(272例,88.6%)。Spitz痣存在特殊临床亚型,11例(3.6%)发生在斑痣上,11例(3.6%)呈簇发性,6例(2.0%)播散性,7例(2.3%)结节性,1例(0.3%)为瘢痕疙瘩样。Spitz痣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表皮内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123例,40.1%),真表皮交界处出现Kamino小体(74例,24.1%),痣细胞呈水平带状(177例,57.8%)及楔形分布(118例,38.4%),痣细胞巢周围出现裂隙(177例,57.8%),可见生理性核分裂象(117例,38.1%),核染色质均细腻。根据特殊组织病理表现,Spitz痣又分为色素性上皮样Spitz痣(9例,2.9%)、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13例,4.2%)、血管瘤样Spitz痣(8例,2.6%)、疣状Spitz痣(12例,3.9%)、黏液样Spitz痣(10例,3.3%)、晕痣样Spitz痣(4例,1.3%)等。4例AST皮损为黑色,7例色素均匀,3例皮损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均有轻度至中度的异型性,均可见核分裂象(7例为2 ~ 6个/mm2),5例核染色质粗糙。3例SM皮损呈红色,4例色素不均匀,3例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黑素细胞呈Paget样扩散(3例),瘤细胞呈无极性浸润性生长且均未见成熟现象,均有明显异型性,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3例,> 6个/mm2),核染色质均粗糙且核膜明显着色。结论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Spitz痣的临床及病理亚型繁多,AST同时具有Spitz痣和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椎"挥鞭样"损伤(WAD)对损伤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急诊就诊的因WAD所致的颈(C)5/6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排除颈椎骨折脱位),选取同期以颈部不适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40例,分为外伤组和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C4~C7的Facet关节倾角,并对C4~C7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退变的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秩和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等。结果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4~C7每个颈椎Facet关节倾角在两组内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椎间=45.630,P椎间<0.05),角度大小依次均为C5<C6<C4<C7;外伤组与对照组的Facet关节倾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206,P组间<0.05)。具体分析显示:外伤组C5、C6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5=10.257,FC6=4.910,PC5及PC6<0.05),外伤组C4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减小趋势(FC4=0.070,PC4>0.05),外伤组C7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大趋势(FC7=0.084,PC7>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显示:外伤组C5/6椎间盘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更为严重(UC5/6=12,P<0.05);外伤组C4~C7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程度相当(UC4/5=720,UC5/6=740,UC6/7=760,P>0.05);Kendall’s tau-b秩相关分析表明:外伤组C5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C5/6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s=-0.842,P<0.05)。结论WAD将导致损伤节段的上下椎体的Facet关节倾角变小,引起损伤节段的稳定性下降,而对邻近节段的Facet关节倾角影响不大;WAD可能即刻加重了损伤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而对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响尚需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确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20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12例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高频超声图像特征,并与临床外科手术进行对照。结果12例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均位于上臂远段正中神经内,其中单发沙漏样改变9例,多发沙漏样改变3例,高频超声可精确定位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的位置以及病变的累及范围。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声像图表现为上臂正中神经主干内束组单发或者多发的沙漏样改变,沙漏样改变两侧神经束增粗。病变束组直径与对侧肢体相应位置束组直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0.04)cm对(0.11±0.03)cm,P<0.01],病变侧束组最宽处相应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与对侧肢体相应位置正中神经横截面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03)cm2对(0.09±0.03)cm2,P<0.01]。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首选的影像学诊断学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浙江省台州医院收集的21例LELC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1例LELC中,发生于涎腺8例、胃5例、肺6例、乳腺1例、宫颈1例。HE染色显微镜下形态相似,在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中见散在分布低分化或未分化的癌细胞,呈巢片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癌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63、p40,间质反应性淋巴细胞表达CD8、CD20。原位杂交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16/21)阳性。结论LELC是少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大部分与EB病毒感染相关,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相对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肌淀粉样变性(CA)患者的临床特点,寻找早期诊断线索,优化诊断流程。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CA患者14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ECG)、心脏超声(UCG)、心脏核磁共振(CMR)、99mTc-焦磷酸(99mTc-PYP)心肌显像等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11例,ECG呈肢体导联低电压(或)左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和(或)病理性Q波12例,所有患者UCG均显示不同程度左室壁增厚,8例患者接受CMR检查,7例表现为钆增强扫描延迟现象。行99mTc-PYP核素心肌静息显像的8例患者中,3例心肌摄取2~3级,1例2级,均为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肌淀粉样变(ATTR)。随访时间1~3.5年,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9例好转。结论C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UCG联合ECG可作为早期筛查手段,结合CMR、99mTc-PYP心肌显像及心外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1例坏死性结节病样肉芽肿病(necrotizing sarcoid granulomatosis,NSG)病例的病情演变进行讨论。患者男,29岁,2019年4月15日因“左侧胸痛2周”就诊于北京胸科医院,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CT引导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临床考虑结核病,2019年4月20日给予抗结核治疗。2019年5月20日,经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会诊,提示肺肉芽肿性疾病,需进一步结合临床,遂维持抗结核治疗。2019年7月8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较前进展,同时患者出现双侧上眼睑肿痛,2019年7月29日眼眶增强磁共振提示泪腺炎,再次病理会诊,确诊为坏死性结节病样肉芽肿病,口服泼尼松龙治疗,治疗1个月眼睑肿痛好转后患者自行停用泼尼松龙,2019年9月20日患者眼睑肿痛复发,再次口服泼尼松龙并逐渐减量维持治疗,2020年1月7日,复查胸部CT、眼眶CT较前明显好转,建议低剂量泼尼松龙维持治疗6个月,定期复查胸部CT。
简介:摘要肺玻璃样变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良性疾病,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上可出现恶性肿瘤征象,部分患者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可观察到高代谢活动,易误诊为肺癌,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现报道1例肺玻璃样变肉芽肿,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为53岁女性,体检发现右肺结节入院,临床诊断为肺占位。行胸腔镜下右上肺叶楔形切除术。镜下见一界限尚清的玻璃样变结节,结节由束状或不规则排列的玻璃样变胶原纤维构成,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淋巴滤泡形成。刚果红染色阴性。肺玻璃样变肉芽肿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切除,大部分预后良好。
简介:癔症也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由于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者自我暗示等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所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其中,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则是指精神刺激所致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出现躯体症状,情绪反应便会褪色或者消失,此时躯体症状称为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下面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癔症的相关知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G4(IgG4)和IgG4/免疫球蛋白G(IgG)比率在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北京医院治疗的确诊为IgG4-RD患者35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937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的资料。使用IMMAGE 800和BNⅡ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IgG和IgG4,并绘制IgG4、IgG4/IgG比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IgG4-RD组血清IgG4含量、IgG4/IgG比率分别为2.83(2.01,5.07)g/L、25(18,43)%,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组的0.35(0.16,0.72)g/L、3(1,6)%及健康对照组的0.27(0.14,0.49)g/L、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95.50、82.50、1 744.50、205.50,均P < 0.001)。以IgG4 ≥ 1.35 g/L为标准,筛选出三组中IgG4 ≥ 1.35 g/L的病例,IgG4-RD组血清IgG4/IgG与非IgG4-RD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53.50,P < 0.001)。绘制IgG4、IgG4/IgG比率ROC曲线,IgG4为1.47 g/L时,敏感性91.7%,特异性83.5%,曲线下面积0.96;IgG4/IgG为12.5%时,敏感性91.4%,特异性85%,曲线下面积0.96。以IgG4 ≥ 1.47g/L、IgG4/IgG ≥ 12.5%为诊断标准时,敏感性94.3%,特异性85.9%,曲线下面积0.96,高于单独血清IgG4诊断IgG4- RD综合敏感性的87.2%、特异性的82.6%。结论由于非IgG4-RD疾病也可出现IgG4升高的现象,故以IgG4 ≥ 1.47 g/L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最高,同时联合检测IgG4/IgG比率可提高IgG4-RD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