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本文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研究结果认为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七方面是“民工荒”的微观成因,为了妥善解决民工荒问题,我们应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规范员工行为、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关爱农民工心理健康等。
简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背景下,机械替代人工成为大势所趋,但仍存在雇工现象。以南方水稻种植户为考查对象,基于粤赣两省2016年1614户稻农调查数据,从水田经营规模与地形条件角度实证分析,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水田经营规模、地形条件及其交互项显著正向影响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方式,水稻种植规模越大、所处地区为非平原地形,稻农在整地与收割环节雇工可能性越高。此外,租赁农机费用显著正向影响收割环节外包选择雇工,而雇工费用显著负向影响整地与收割环节外包选择雇工。研发适用于非平原地区的农机和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完善田间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可有效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
简介: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m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简介:以转入农地进行水稻生产的农户为研究对象,以农机投资作为中介,在消除内生性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水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确权激励转入方投资农机而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产生间接影响。农地确权提升转入方经营规模稳定性预期,激励其投资农业机械,其对外包服务需求的影响为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并存。具体而言,稻农经营规模与整地环节外包行为呈显著"U型"关系,与收割环节外包行为呈显著"倒U型"关系;土地破碎度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有显著抑制作用。务农劳动力人数对收割环节外包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机服务价格显著抑制稻农收割环节生产外包。由此得出,应引导农地流转双方规范合约行为,提升转入方经营规模稳定性预期;鼓励有条件地区实施土地置换整合,降低细碎化程度;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引导专业大户或组织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形成有竞争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
简介: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①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人民公社中社员的退出权是如何被取消的。②在不可退出的背景下,公社体制中的农业劳动能否有效地实施监督,甚至说,农业中的监督能否解决偷懒问题。③在不能考核劳动质量的条件下,公社制度是如何走向低效率的。文章使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揭示了公社制度的形成根源;通过设计“隐性退出”概念,解释了林毅夫(1990)意义上的“退出威胁”与Dong和Dow(1993)意义上的“偷懒报复”的不可信,并进一步说明了“偷懒”行为在公社劳动中的必然性。文章认为:对农业劳动力的择业限制、公社制度下的“隐性退出”、偷懒行为的泛滥并由此引致的劳动力“柠檬市场”,是人民公社低效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