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吴玉英(以下简称吴):近年来,国内文学界对诺贝尔文学奖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我很想听听您的意见。刘文斌(以下简称刘):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国内外都存在不同的看法,而且分歧很大。就国内而言,两种不同看法似乎可分别以学者季羡林先生和1989年夏季“出走”美国的刘再复为代表。季羡林先生l988年曾写道:
简介:
简介:海洋,浩瀚无垠深奥莫测的地球海洋——你蕴藏了多少世人未解的自然之谜?虽然人类用尽最美丽的语言描绘你的恢宏、你的壮阔、你的华丽,却远未揭示出你的深邃、你的美妙、你的神奇……海洋,风生水起波谲云诡的庄河海洋——你拥有怎样令人神往的绝美风景?尽管笔者曾用最奢华的文字赞美你的娇媚、你的缱绻、你的旖旎,却依然未能写出你的风流、你的浪漫、你的大气……——采访手记
简介:基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管理机制和作家管理方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作家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和稿酬两大部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上曾有"三名三高"(即名作家、名记者、名演员和高工资、高奖金、高稿酬)一说,作家位列其中,可见当时作家的收入水平与社会整体水平相较而言属于较高的群体。中心作家不仅能获得极高的荣誉,同时在收入方面也甚为丰厚。
简介:在上个世纪,我与曹顺庆兄合编了一本《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在序中,我有这样一段文字:
简介:吴历(字渔山,1632-1718)研究在明清天主教和中国绘画史研究领域都并非新鲜的话题。自20世纪初中国历史学学者开始整理吴历生平资料并辑录和笺注其诗画作品以来,关于吴历的研究成果持续不断地涌现。无论是陈垣(援庵)于1937年撰写的《吴渔山先生年谱》、方豪写于1969年的《吴渔山神父领洗年代、晋铎地点及拉丁文造诣考》,还是当代的吴历研究专家章文钦,在其吴历研究著述中都曾留意过吴历何时皈依天学(即天主教)这个问题。
简介:对日本人来说,上海是一座具有深刻意义的城市。从西方列强强迫日本开国的江户末期到明治维新推行日本式现代化(日语里被称为近代化)的时代,为数众多的日本知识分子来到上海,亲眼目睹了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正在展开的“现代化空间”及其引起的社会连锁反应。日本知识分子对这些连锁反应的看法,既显示了从外国人的角度去看待上海“现代化空间”这一活动的特质,也反映了日本和上海各自具有的现代性的本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冲突。本文通过分析刘建辉《魔都上海——日本知识分子的“近代”体验》,论述上海“现代化空间”给日本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
别有用心的借题发挥——评刘再复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言论
以生为本——强化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无怨无悔公仆心——记江苏省如皋市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王有进
蔚蓝色的浪漫——“农民研究员”刘庆连和他领导的辽宁省庄河市海洋村
划为右派后作家的收入及生活水平考——以丁玲、刘绍棠、傅雷、王蒙为研究个案
中美学者在“比较文学家之径”上——刘介民编译《见证中国比较文学三十年》序
吴历皈依天学时间问题再探及其它——读刘耘华教授《依天立义》中的吴历研究
“近代化”过程中的日本人看到的上海“现代化空间”——从刘建辉著《魔都上海——日本知识分子的“近代”体验》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