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用精神分析法剖析电影艺术中观影主体的审美心理,指出必须关注观影主体的深层心理结构,并希望通过这一视角,解释电影长盛不衰的秘密.此外本文还从满足审美主体深层心理需要的角度,探讨了惊险片、武打片这两种类型影片受到欢迎的原因.
简介:"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更高的启示"-此言据称出自贝多芬。相比其来源的可靠性而言,其内容的合理性更值得关注。音乐与哲学确有某种可比性,二者都密切维系着人类的智慧。1然即便如此,贝多芬此言依然需要某种证明。本文试图以一个特殊案例引发的学理思考,为贝多芬此言的合理性增加一个注脚。这案例与儿童有关,但它反映的学理问题深奥复杂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简介:在法语世界有着极高声望的瑞士著名汉学家毕来德,其《庄子四讲》(宋刚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翻译成中文之后,引起了西方汉学乃至汉语学界的极大关注。在该书中,毕来德宣称自己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庄子研究,以还原庄子的本来面目。
简介:以东方主义为范式写作的大量批判西藏想象的著作,解构着人们建立的香格里拉神话背后的自我中心主义心态,那么,对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进行解构之后,如何建立一种更为公正的认识他者的方法呢?主体间性可以成为这种更为公正的认识论,而主体间性的认识模式,在藏传佛教与西方心理学的互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简介:徐克版和于正版的东方不败都脱身原著,把情感的地位升华为氛围建构,但对于受众选择而言,角色的非线性塑造和美学感觉,是两个重要条件.两个东方不败的大热,并非反复叙事的作用,而是文化的“拼贴”与迎合激活了主体间性,影像语言在受众那里获得了更有力的意义表达.没有受众与传者间的主体间性,没有网络新媒体的助力,这两次改编,难以构成当下如此丰富的应答状态.从文化“拼贴”到文化迎合,从中可窥一个时代的浮动与不安.
用“精神分析”看电影——浅谈电影艺术中观影主体的审美心理
音乐表演中的超验主体——陈巍岭师生音乐会引发的学理思考
共通经验中的新主体性如何可能——评毕来德《庄子四讲》
东方主义与主体间性——关于藏传佛教全球化的两个解释范式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文化“拼贴”与文化迎合——以徐克《东方不败》、于正《新笑傲江湖》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