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活得特别讲究.物质上讲究“衣食住行”,精神上讲究“礼义廉耻”;做官了讲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做官讲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一日三餐就更是如此,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切肉得讲究刀功,盘中之物精致些是最好.

  • 标签: 江山 美味 衣食住行 中国人 刀功
  • 简介:书唐氏六家书后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 标签: 苏轼诗 陶彭泽 误收 永禅师 智永 唐末五代
  • 简介:李白、杜甫合称“李杜”,是唐诗艺术史上璀璨的“双子星座”。唐玄宗天宝三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初次相会,当时李白已经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杜甫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有人说“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还说这次会面是“两颗伟大而孤独的心灵在终极艺术面前的理解和震颤”。实际上杜甫对李白是发自心底的尊崇,而他对李白来说很可能只是人生中的匆匆过客。毕竟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多达十几首,而李白提到杜甫的诗作仅有三首。这个对比足够说明问题了吧?

  • 标签: 李白 杜甫 朋友 学说 科举考试 艺术史
  • 简介: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死亡意识显得异常突出。陶渊明对死亡的必然性有透澈的认识,他能够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死亡,并且以此获得了委运任化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对生命有了更大的承担,故而我们可以用“向死而生”来概括陶渊明的生死观。在中国思想史中,陶渊明的死亡观与道家颇为接近,但他不求仙、不养生的态度,又类似儒家的平实与理性。总之,陶渊明的死亡观可以说是中国思想中非宗教性生死观的一个代表,其文学表现,也具有难以企及的感人力量。

  • 标签: 陶渊明 死亡文学 中国文学
  • 简介:对钢琴诗人肖邦的“诗性”进行审美,不仅能丰富其“诗性”的研究意义,还能拓宽我们对肖邦“诗性”这一艺术特色的认识视角。本文将从中国诗文化的视角去审视这位波兰钢琴诗人的作品内涵,以探析人类不同文化间美的契合。

  • 标签: 中国诗文化 肖邦 诗性 内涵 审美
  • 简介:世界经典散文诗,每一章都蕴含浑厚博大的思想之美。散文诗人所创化的文本,都留有自己所处时代的印痕。他们的作品所呈显的精神性质、纯美喻象中融进的个人生命体验、语言本身带动的意义指向,以及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性和对自然物象的亲在体验,等等,无不闪映着对生命本体的参悟和彻醒。从而以纵深隐喻拓展诗文本的思想空间,让思想在语言里得以有效释放,演绎纷繁而复杂的社会与人生的浩大剧情。

  • 标签: 世界经典散文诗 语言 隐喻 审美创造
  • 简介:诗文书画一体”论的形成是北宋文化整合的产物,也是禅与诗文书画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文字禅”的视野下,诗文书画取得等同的地位,它们都成为示现和验证禅心的重要手段。宋人选择与“禅”处于同一个层次的概念——“韵”作为诗文书画共同的审美理想,正是北宋“诗文书画一体”论形成的显著标志。黄庭坚在北宋“诗文书画一体”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他对于“文字禅”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援禅入书”的成功实践使书法与诗的结合成为可能。

  • 标签: 书画一体 文字禅 黄庭坚 诗文 北宋 文化整合
  • 简介:霹雳布袋戏的编剧巧妙化用古诗文以创作诗号、旁白、对白,塑造人物、构筑剧情是其功能,而雅化该艺术样式、引经据典插科打诨以营造深浅皆成趣、雅俗共欣赏的审美空间则是其美学意义。此外,诗号与说白传达出三教合流观、崇尚超脱的处世情怀以及积极用世、为守护世间光明不惧牺牲等思想,证明霹雳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 标签: 霹雳布袋戏 古诗文 塑造人物 构筑剧情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