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历时三年,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详见下图)。
简介:高等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具有从事表演艺术从业者的“专才”和能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指导这些领域并有效深入学术研究的“通才”两个方向。通过对音乐表演专业实践音乐会的要素研究,发现其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而形成课堂专业教学、理论专业教学同实践音乐会的有机结合,完善和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简介:每一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倒数第二首乐曲永远是《蓝色多瑙河》,而不同的指挥家在演绎这首作品的时候,所呈现出的力度、速度、句法包括和声色彩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样的总谱,标着同样的力度、速度记号,为什么呈现出的效果会不尽相同呢?因为这跟每个指挥家对作品的理解有关,而他们把这一理解通过手势传达给乐手,使其奏出风格各异的音响效果。这种手势的表达就是人们通常提到的指挥技术。
简介:中国戏曲是“晚熟”的艺术,从萌发到定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结戏曲形成前期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发现:从歌舞向戏曲嬗变的过程呈现出双层轨迹,轨迹之一是“歌舞——大曲”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综合一分化一再综合”的过程,它彰显了歌舞大曲对戏曲音乐体制的全面构建。轨迹之二是“歌舞——歌舞戏”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不断继承合理内核,替换非戏剧性要素的过程。
简介:民族器乐独奏曲的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琵琶独奏曲《玉》和《点》就是这一时期影响颇为深远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朱践耳的《玉》和陈怡的《点》中所存在的显性节奏与隐性节奏,以及对作品结构中与速度相关的节奏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了作品在节奏上的创作特点,有利于更加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节奏和结构,同时为演奏者提供更多的可发挥个人演奏特点的空间。
简介:本文是2017年3月15日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七期)中李吉提教授的讲座实录,该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主持。讲座中,李吉提教授首先对戏曲与歌剧的异同进行比较,并回顾中国民族歌剧在汲取戏曲要素过程中已获得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然后,用边欣赏、边议论的方法,以叶小纲的歌剧《咏·别》为例,分析其作在“对戏曲要素的多方位汲取与发挥”所进行的主要探索与新经验。李吉提教授认为,西方的歌剧体裁与中国戏曲体裁虽然同具戏剧音乐特点,但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努力使歌剧体裁更适用于表达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与核心素养要素相关性分析
高等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音乐会要素探析
指挥技术的基本要素与击拍方法——指挥技术之一
歌舞向戏曲嬗变的轨迹——戏曲形成前期音乐要素的嬗变及影响研究(二)
显隐相间 时空魅力——浅析节奏要素在琵琶独奏曲《玉》和《点》中的应用
中国歌剧有效借鉴戏曲要素的新经验——以叶小纲的歌剧《咏·别》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