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Onthefoundationlaidbythe1997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ConsensusDevelopmentConferenceandthe2007SocietyforAcupunctureResearchconference,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oftheUnitedStates(US)heldaspecialconferenceon'Acupunctureforcancersymptommanagement'onJune16and

  • 标签: 英语 阅读 理解 癌症理疗
  • 简介:目的:评价腹针配合三线放松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主穴取腹针引气归元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合三线放松法。对照组按辨证类型分别采用归脾汤、安神定智丸合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及7个因子分数较治疗前均下降(均P〈0.05),观察组PSQI总分及7个因子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腹针加三线放松治疗失眠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疗效优于中药治疗。

  • 标签: 腹针疗法 三线放松 失眠
  • 简介:目的:观察埋线配合艾灸、放血疗法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根据治疗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将84例雄激素性脱发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埋线组取双侧肾关穴、明黄穴及足三里穴埋线,每月1次,并配合艾灸少腹部及脱发局部放血治疗;西药组口服非那雄胺,1mg/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随访3个。于治疗前、治疗1个、3个及随访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清睾酮(T)、雌二醇(E2)的水平,并计算其比值,统计分析两组治疗1个及3个、随访3个的T、E2、T/E2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治疗3个及随访3个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3个时,埋线组血清E2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随访3个时,埋线组T、E2及T/E2均低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埋线配合艾灸及放血疗法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血清T水平、降低T/E2值有关。

  • 标签: 雄激素性脱发 穴位埋线 温灸 放血 睾酮 雌二醇
  • 简介:目的:观察埋线加饮食运动治疗组与单纯饮食运动对照组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并发血脂异常的疗效差别。方法:对照组给予饮食运动处方,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埋线进行治疗。前3次每隔15天治疗1次,为治疗期;后3次每11次,为观固调整期。6次即4个治疗为1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半年时测定受试者体重、血脂各1次。结果:治疗组对BMI、TC、TG、LDL均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P〈0.01);对照组对BMI、TG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P〈0.01),对TC、LDL具有较好治疗作用(P〈0.05);两组对HDL均无明显调整作用(P〉0.05)。治疗组对TC、TG、LDL调整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BMI、HDL调整作用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对单纯性肥胖症并发血脂异常具有确定的减肥降脂效果,增加埋线疗法后具有更好的降脂疗效。

  • 标签: 埋线 单纯性肥胖 血脂异常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外,其余2组大鼠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摸。模型组不予干预,正常饮食,穴位埋线组于"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治疗15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核因子-κBp65(NF-κB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蛋白的表达。结果:穴位埋线组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脾淋巴细胞NF-κBp65增多(P〈0.01),β2AR的表达减少(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脾淋巴细胞NF-κBp65减少(P〈0.01),而β2AR的表达增多(P〈0.01),两组脾淋巴细胞NF-κBp65和β2AR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AR,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 标签: 结肠炎 穴位埋线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2 核因子-κB p65
  • 简介: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外,其余2组大鼠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摸。模型组不予干预,正常饮食,穴位埋线组于"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治疗15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核因子-κBp65(NF-κB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蛋白的表达。结果:穴位埋线组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脾淋巴细胞NF-κBp65增多(P<0.01),β2AR的表达减少(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脾淋巴细胞NF-κBp65减少(P<0.01),而β2AR的表达增多(P<0.01),两组脾淋巴细胞NF-κBp65和β2AR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AR,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 标签: 结肠炎 穴位埋线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2 核因子-κB 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