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一组因股骨上端恶性肿瘤行瘤段切除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自1984年10月至2003年12月57例股骨上端恶性肿瘤采用瘤段切除及人工关节置换来修复和替代切除的股骨上段及髋关节,作者介绍了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假体设计的要点,手术方法和术后治疗的要点等.结果57例中生存的46例,假体置换后功能评定优良率达87.7%.结论对股骨上端的原发性中低度恶性肿瘤或孤立存在的转移瘤,如无禁忌症,可考虑行瘤段切除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功能较满意,根治效果也较好.

  • 标签: 股骨上端 恶性肿瘤 人工关节 手术适应症
  • 简介:目的研宄锆铌合金股骨头在中青年全髋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锆铌合金股骨头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22例(22髋采用Hams髋关节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根据X线片对股骨假体周围Grnen分E及髋臼假体周围各Delee分E的骨质情况进行记录及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果本组22例患者术后随访25~63个月,平均(38.3±5.3)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11~67分,平均(41.5±9.5)分。末次随访:83~99分;平均(93.8±5.7)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136,P<0.01)。术前WOMAC评分:58~91分,平均(75.3士6.8)分。末次随访:1~12分;平均(9.5士5.7)分。WOMA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163,P<0.0l)。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深静脉血栓、大腿疼痛、假体脱位、假体破碎、异响、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论将锆铌合金股骨头应用在中青年全髋置换术,短期疗效令人满意,可以减少假体松动及周围骨吸收,但对于脱位风险较高及术中复位困难的患者应谨慎应用。

  • 标签: 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 股骨头坏死 生物相容性材料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2015年12月行单侧TKA治疗的93例患者,男31例,女62例,年龄59~78岁,平均70.3岁,病程7~16年,平均9.4年,骨关节炎69例,类风湿关节炎24例。手术由同一组人员完成,采用相同术式操作。结果全部未采取自体血回输技术,术中出血量(71±17)mL,术后引流量(504±106)mL,隐性失血量(698±91)mL,总失血量(1307±112)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54.8%。78例术后输红细胞混悬液改善贫血(509±134)mL,输血率为83.9%。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TKA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手术评估出血量时充分考虑到隐性失血的存在,以便积极、主动采取对策恢复患者有效血容量,保证围手术期安全,利用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膝关节 置换 隐性失血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术前测量,应用一种简单、可靠的术中方法恢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方法45例单侧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后路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术前测量,在术中参考股骨局部解剖标志及测量与股骨柄球头的距离以恢复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结果术前患侧外展偏心距为健侧外展偏心距的85%~100%,平均94%。术后患侧外展偏心距为健侧外展偏心距的85%-110%,平均95%。双下肢长度差异〈5mm定义为双下肢等长。术前40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均为患肢缩短,距离差异为-5--30mm,平均-8mm。术后40例双下肢长度差异〈5mm,4例双下肢长度差异5~10mm,1例〉10mm,89%的患者术后双下肢等长。结论在后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这种简单、可靠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恢复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并不需要额外的操作器械、切口暴露和术中X线片。

  • 标签: 全髋置换术 双下肢不等长 外展偏心距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多节段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混合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预防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归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120例,所有患者皆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术后下肢是否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并观察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一致,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PLT、APTT、PT、TG、FIB、CHOL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结论弹力绷带下肢加压包扎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THA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是否能够明显减少DVT数量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弹力绷带 加压包扎 低分子肝素 全髋髋关节置换
  • 简介:本次研修班将特邀关节外科领域知名专家、教授和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营养学等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就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管理与加速康复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答疑解惑。会议时间:2016年9月10-11日会议地点:成都市锦江宾馆(成都市人民南路二段80号联系人:宁宁18980601371;高艳13981825283;胡钦胜18982033056。

  • 标签: 围术期管理 关节置换术 顶尖专家 关节外科 二段 人民南路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3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4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101±13)分钟、术中出血量(237.9±32.4)mL、Neer评分(82.5±3.2)、Constant-Murley评分(71.7±5.0);置换组手术时间(98±11)分钟、术中出血量(246.0±39.8)mL、Neer评分(82.9±4.5)、Constant-Murley评分(73.5±5.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肱骨头置换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后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有1例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改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可修复的肱骨近端骨折宜行肱骨头置换术。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人工肱骨头置换 老年
  • 简介: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结合PCA泵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n=30),第一组(A组)术后包括膝关节后关节囊和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二组(B组)术后仅在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而不注射后关节囊,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三组(C组)术后仅采用静脉PCA泵镇痛。分别在术后2、12、24、48、72小时,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结果术后2、12、24、48、72小时A、B、C组评分分别为2.0,2.1,4.9;2.7,2.6,5.5;3.5,3.4,4.6;2.4,2.5,3.8;1.4,1.4,2.8。A组和B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评分较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罗哌卡因和静脉PCA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后关节囊可不注射,镇痛效果优于单用PCA泵。

  • 标签: 局部注射 PCA泵 膝关节置换 镇痛
  • 简介: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诊治的老年单侧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其中采用直接前路36例(直接前路组),后外侧入路37例(后外侧入路组),分析其手术用时、切口长短及愈合时间、手术出血及伤口引流量、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前、术后1、3、6、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量评分(EQ-5D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3.6个月。直接前路组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月、3月、6月直接前路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基本接近。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健康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局部红肿,后外侧入路组1例患者出现假体脱位,1例出现切口周缘麻木,两组患者无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直接前路和后外侧入路均能有利于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直接前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假体脱位发生率低,术后早期疗效好等优势,但直接前路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 标签: 直接前路 后外侧入路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颈骨折
  • 简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IF)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占髋部骨折的35.7%[1]。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老年人骨质疏松,当下肢扭转、跌倒或股骨大粗隆直接触地时致伤。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hip,DDH)指髋臼发育缺陷造成髋臼缺损、变浅,肌肉的挛缩,髋关节中心外移,股骨头半脱位、负重区软骨退变及股骨头局灶性坏死的一种疾病[2]。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关节发育不良 大粗隆 人工全髋关节 置换治疗 股骨头半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