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符合入选标准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各自对应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疗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各自相对应的传统方法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1、对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更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于轻度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硬皮病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相当,P>0.05,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疗法对于重症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效果明显,对轻度则与传统方法相比无明显优势。
简介:背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type1,Sirt1)基因与骨关节炎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rt1基因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影响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方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的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鉴定软骨细胞。根据实验设计加入不同的作用物质而将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EX-527组(Sirt1基因的抑制剂,终浓度为1mmol/L)和白藜芦醇组(Sirt1基因的激动剂,终浓度为100μmol/L)。RT-PCR检测Sirt1基因,软骨细胞外基质特异性合成基因Sox9、II型胶原蛋白和聚蛋白多糖及软骨细胞外基质特异性降解基因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数占90%以上,表明培养细胞为软骨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中Sirt1基因mRNA表达明显上调,Sox9、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EX-527组中Sirt1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降,Sox9、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Sirt1基因能够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产生影响,且Sirt1的表达可以促进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合成并且减缓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降解。
简介: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清(以下称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F-κB)异二聚体p50、p65核移位及核抑制因子κBα(IκBα)降解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收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血清、烧伤血清+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依次分为对照组、烧伤血清组、PDTC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清刺激30、60、120、480min后PBMC的p50、p65核移位;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刺激30、60、90、120min时PBMC的IκBα蛋白降解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中p50、p65即发生核移位,30~60min达高峰,120min后核内聚集减少,回复至刺激前状态.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IκBα发生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几乎为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0min后表达水平逐渐恢复.PDTC组PBMCIκBα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为(11.57±1.98)×104积分灰度值]及p50、p65核移位程度比烧伤血清组轻(P<0.01).结论烧伤血清可导致PBMCIκBα降解和p50、p65核移位,进而活化NF-κB,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PDTC对此变化有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减轻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疼痛方法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需要接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的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10月到2020年
简介:【摘要】目的:将磷酸铝凝胶联合阿托品治疗手段应用于急性胃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效果探究。方法:从本院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内收治的急性胃炎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根据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分组,即对照组(磷酸铝凝胶治疗)和观察组(磷酸铝凝胶联合阿托品治疗),均为4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相较对照组的75.00%居更高水平;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TNF-α、IL-8、IL-6)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观察组出现腹泻、呕吐、脱水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磷酸铝凝胶联合阿托品治疗方式对急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有着较佳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病例库教学法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0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践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观察组选取我院50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50名学生,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践教学采用病例库教学。两组的教学时间为18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操作进行考核评估,检验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践教学中运用病例库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八段锦结合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疗养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某康复疗养中心进行疗养的140例高血压疗养员,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常规疗养,研究组在常规疗养基础上给予八段锦结合自然疗养因子疗法,观察两组血压、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结果 疗养2周加观察2周后,研究组高血压疗养员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睡眠质量评分(PSQI)、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为(110.08±54.57)mmHg(1mmHg=0.133kPa)、(75.52±4.34)mmHg、(8.31±0.98)分、(48.43±1.19)分、(43.11±3.5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14.15±5.19)mmHg、(73.62±4.03)mmHg、(9.35±1.01)分、(56.12±2.45)分、(52.24±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疗养员实施八段锦结合自然疗养因子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高血压疗养员负面情绪,降低血压水平,改善身体机能。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神经生长因子、尼莫地平联合使用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选择随机盲选法,对本院于2022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84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症42例采取常规对症方法治疗,观察组42例在此基础上采取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的71.43比较明显更高(P<0.05)。(2)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与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温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用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温针灸干预,就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进行评定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温针灸因能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可以提升疗效,促进炎症因子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应用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共50例,以随机原则为分组方式,将我院2022.01-2023.12期间收入的25例ACI患者,依据MRI表现分为大面积组(n=10)以及小面积组(n=15),另将同期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进行炎症、凝血及血管新生因子情况的检测,分析其与ACI患者MRI表现的关系。结果 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 6)、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方面,三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大面积组、小面积组、对照组,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IL- 6、D-D、VEGF方面,ACI面积与其均为正相关(P<0.05);PT方面,ACI面积与其为负相关(P<0.05)。结论 MRI表现应用在ACI患者中的价值较为理想,与炎症、凝血及血管新生因子显著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联合检测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价值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1例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行鼻中隔矫正术康复的50例患者作为健康组,比较其EOS浸润情况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EOS浸润阳性率为62.75%,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6.00%,(P<0.05)。同时可观察到,研究组切片表现为上皮增生,且出现少量复层临床上皮细胞,同时间质出现水肿症状,且研究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8.24%、80.39%及76.47%,且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相应水平(P<0.05)。结论IL-1β、MIF及NF-κB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及发展,对存在相应症状的患者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对该疾病进行诊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的联合检测方法及其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方法 将我院在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收治的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酶联免疫、间接免疫荧光、斑点免疫荧光以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合检测结果分析上述四种检测方式的联合应用价值。结果 对比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以及抗核周因子抗体任一单一检测方式都有一定的漏检率或错检率,四种检测方式的联合检测价值显著,可保证100%准确率与100%特异性(P<0.05)。结论 分别借助酶联免疫、间接免疫荧光、斑点免疫荧光以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CCP、KAK、APK以及RF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保证类风湿关节炎检测效率,避免漏检与错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