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造影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均采取造影介入手术治疗。以信封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并分别为其采取常规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27.5%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82.5%的护理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造影介入手术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并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 (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 (4. 06士 1. 01 ) μmol/ L,脑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次之 (2 . 80士 1.05)μmol/ 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 (1.24士 0 . 69)μmol/ L。结论 :溶血磷脂酸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名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n=30)和参照组(n=30),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93.33%)及治疗有效率(86.67%)高于参照组的血管再通率(43.33%)和治疗有效率(53.33%),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其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10-2020.10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动脉的收缩期流速(Vs)。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供血不足情况,效果理想,值得临床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联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的效果。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取样64例,双盲信封法分组,于2019年09月至2021年03月分别接受阿司匹林治疗(n=31,常规组)和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n=33,试验组),对比血脂指标、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TC(3.79±0.40)mmol/L,LDL(2.65±0.43)mmol/L,TG(1.88±0.30)mmol/L,低于常规组,HDL(1.47±0.20)mmol/L,总有效率93.94%,比常规组(1.23±0.21)mmol/L、74.19%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联用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可提升疗效,改善血脂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当中,实施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后的应用积极性。方法:探究诊断干预办法,分析其应用积极性,本院就诊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研究样本选取,收录样本时间范围设置在2021.03~2022.04研究时间段内,均在患者急性发作期实施CTA(CT血管成像)+CTP(CT灌注成像),与健侧对比,分析侧支循环良好病人、侧支循环不良病人感兴趣区CT灌注参数。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病人、侧支循环不良病人,在感兴趣区CT灌注参数方面,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当中,实施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应用价值较为积极,可全面评估患者实际病情发展。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当中,实施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后的应用积极性。方法:探究诊断干预办法,分析其应用积极性,本院就诊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研究样本选取,收录样本时间范围设置在2021.03~2022.04研究时间段内,均在患者急性发作期实施CTA(CT血管成像)+CTP(CT灌注成像),与健侧对比,分析侧支循环良好病人、侧支循环不良病人感兴趣区CT灌注参数。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病人、侧支循环不良病人,在感兴趣区CT灌注参数方面,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当中,实施多时相CT血管成像"一站"扫描,应用价值较为积极,可全面评估患者实际病情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患者共计55例,上述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21年4月-2022年6月,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需要采取DSA下介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应用效果。结果:55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血管病变最小直径和长度均要大于治疗前,而血管直径狭窄度和面积狭窄度则都要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采用DSA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行药物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重症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根据症状出现后接受治疗的时间分成两组。症状出现4.5小时后接受治疗的为对照组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症状出现4.5小时内接受治疗的为观察组使用静脉溶栓药物。使用NIS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DSA检查并使用改良mTIC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血流恢复进行分级,计算血管再通率;对观察组在症状出现后1h内,1-2h,2-3h,3-4.5h各个时间段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数量进行统计,对比在1d后各个时间段血管再通率,以评估治疗时间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SS评分相似(P>0.05)。治疗1d后,观察组患者的NIS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低;观察组在高mTICI评分(2b+3)的患者数量为21,血管再通率为80.77%,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在症状出现后1h内,1-2h,2-3h,3-4.5h各个时间段进行治疗,在1d后血管再通率,不断降低,说明症状出现后接受治疗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结论:急性重症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与接受治疗的时间、药物密切相关。早期(特别是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使用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并有助于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静脉溶栓药物治疗中,症状出现后接受治疗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肢体缺血(CLI)缺血性溃疡患者影像资料中膝下动脉病变的分布特点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成功实施angiosome概念指导下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152例(152条患肢)CLI缺血性溃疡患者的术前膝下动脉造影影像学资料,糖尿病组患者106例和非糖尿病组46例,对两组患者膝下动脉病变受累数量、缺血溃疡区域angiosome位置分布、膝下动脉侧支循环状况以及足部动脉弓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CLI缺血性溃疡患者溃疡高发于足底外侧支动脉angiosome(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溃疡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血管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69.8%)低于ATA(89.6%)和PTA(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56.5%)低于ATA(80.0%)和PTA(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下动脉多支受累高于单支受累(P〈0.05)。糖尿病组3支小腿动脉病变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1支小腿病变多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足部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足部动脉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动脉Jenali侧支评分Jenali0级糖尿病组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Jenali3级糖尿病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CLI缺血性溃疡患者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最高(P〈0.05)。糖尿病组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其它动脉连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LI缺血性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受累更为严重,侧支循环建立差;溃疡分布�
简介:摘要 : 方法: 作者通过对某医院某段时间内的 使用的心血管治疗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对药物使用的误区进行分析探讨。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对使用的心血管治疗药物中以及 300 多例心血管患者进行分析来看,发现 临床用药误区共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护理管理中对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进行治疗中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平均分成干预组与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运用常规的护理,干预组则是在基础护理上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照两组病例中的服药实际依从性、对于服务的整体的满意度,结束护理后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总体效果的确定。结果护理干预前,干预组和常规组在需要对照的两个方面上相差不大。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干预组相较于常规组而言,在服药实际依从性、护理整体满意度程度明显比常规组高,而且疾病复发率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上,具有明显的影响,能够帮助提高治疗依从性,对于病症的提早预防和治疗,防止病症复发,具有很强的效果,理应开展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常见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选择120例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当作此次的研究对象,分析护理过程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的饮食,心理以及环境指导等问题都属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当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结论:及时的和患者沟通,给与患者比较合理化的饮食,为受益者提供比较舒适的医疗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