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学者们认为隶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protease)的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主要作用是在溶酶体酸性条件下,降解不必要的细胞器及蛋白质,使其再被利用.然而最近研究显示,组织蛋白酶家族成员和其他细胞外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一样,对细胞外基质的重塑、间质基质的降解以及细胞信号传递和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本综述重点叙述组织蛋白酶生物学特征(结构、合成、加工、激活、分泌、活性调控和功能),以及参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关于循环血中组织蛋白酶水平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预后判定和药物靶目标的应用潜能.
简介:目的探索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物理查体、12导联心电图分析筛查,在960名士兵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高危组(120例),从剩余士兵中随机匹配正常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士兵5000米跑步前、后(跑步前30rain,跑步后30min)血浆中肾上腺素(EPI)、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结果两组士兵运动后血浆EPI、CRP水平较运动前显著增高,血浆NO水平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高危组血浆EPI和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11.1±10.3)ng/L比(101.9±12.5)ng/L,(33.9±5.8)ng/L比(28.1±4.1)ng/L],高危组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2.3±12.3)}xmol/L比(108.3±9.7)mol/L](P〈0.05)。结论本方法有助于对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对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24例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16例,女108例,年龄44~80(63±8)岁.外周肱动脉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并求得脉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诊为冠心病,比较脉压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结果224例中,11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为冠心病.冠心病组除年龄、高血压病程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比例上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外,两组的各种血压参数(除舒张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压、收缩压和吸烟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他各种参数与冠心病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脉压是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是与冠心病发生相关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以指导早期干预.
简介:1966年,法国心脏病学家Dessertenne对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进行了描述,并将其中一种命名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其ECG特点为“尖端”围绕基线反复扭转。他同时指出此种室性心动过速与显著延长的QT间期间的关系。TdP通常可以自我终止,但也可进展为心室纤颤(室颤),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可能。起初的病例均为各种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人们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定义为一种相对罕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主要由延长QT间期的药物引起,如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等。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数百万患者服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特非那丁等抗组胺药,同样也可诱发TdP,医学界对于TdP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服用其他药物而发生TdP的报道开始涌现,许多药物都有诱发TdP的潜在可能[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斜方肌患者随机分为5组,1组在激痛点注射生理盐水,2组在人体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3组在中上斜方肌(E点)注射生理盐水,4组在E点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5组在E点和斜方肌下部进行0.5%利多卡因联合注射治疗(F点),对比五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主、客观疼痛程度。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前的主、客观疼痛程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5组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客观疼痛程度均较其他四组患者轻,其次为4组患者、2组患者,1组、3组患者的主、客观疼痛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患者多点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疗效确切。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24hPP)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24hPP≤40mmHg、41~55mmHg、56~70mmHg、〉71mm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动态血压参数、尿微量白蛋白(mA1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mA1b、NAG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行24hPP与尿mA1b、NAG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①Ⅰ组与Ⅱ组之间,尿mA1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随24hPP的增高,尿mA1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4hPP与尿mA1b、NAG呈正相关(r=0.79、0.78,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PP与尿mA1b、NAG呈正相关,当24hPP〉57mmHg时,易出现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其主要类型为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其主要类型为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两者主要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糖尿病伴AMI及ACI对比借鉴分析的研究尚缺乏,具体预后机制尚未完全研究透彻,就目前的研究结果看,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着异同,本研究从流行病学、预后异同、具体影响机制及治疗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针对性评估与诊治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共120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期语言及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加快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自1995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不久,一些临床研究机构又开展了局部动脉内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实验研究旧引。但无论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溶栓,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溶栓时间窗短: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TheationaInstitute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rt-PAStrokeStudyGroup,NINDS)的研究认为,静脉溶栓应在发病3h之内进行,多数机构认为动脉溶栓时间窗应在6h之内。
简介: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大系列及设正常人对照的研究方法,区别常用降压药治疗后真正的不良反应抑或高血压本身的症状.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并行研究,1026例患者分为A组(卡托普利),B组(氨酰心安),C组(尼群地平),D组(卡+氨),E组(氨+尼),F组(尼+卡).观察药物降压效果、副作用、生活质量,观察期6个月.以正常人4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联合用药降压较单用效果更好,心率更稳定,撤药率更低.患者80%以上用药前存在各种症状,药后1/2以上症状消失.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症状者达74.4%,最多达12种症状,均非药物所致.有88.6%患者用药后出现新症状,药物不良反应仅指此类症状,药前性功能障碍男、女分别达76%、79.5%,药后为52.7%及67.0%.结论药物副作用及生活质量影响是选用药物的重要依据,并可影响患者依从性及疗效.目前尚无只有疗效而无不良反应的降压药物,熟悉其不良反应,采取最低有效剂量方为上策.
简介:目的以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紫杉醇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解剖、分离其主动脉,仔细分离血管的平滑肌层并剪成小块置于培养瓶中培养。采用倒置像差显微镜下观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对传4代~6代的细胞进行鉴定。根据加入的干预药物将平滑肌细胞分为无血清M199培养基组(A组)、1nmol/L紫杉醇组(B组)、10nmol/L紫杉醇组(c组)及100nmol/L紫杉醇组(D组)共4组,每组均为5个样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干预组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周期,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检测方法检测细胞的PCNA阳性百分比。结果培养约2周后出现大量细胞生长,可见致密的细胞层。倒置像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随着细胞融合度的增加,可以看到平滑肌细胞特有的“峰-谷”生长现象。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呈阳性,总阳性率大于90%。随着紫杉醇用量的增加,细胞的PCNA阳性百分比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对照组(A组)比较,10nmol/L(C组)和100nmol/L(D组)两种浓度下的紫杉醇引起的PCNA阳性率明显减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随着紫杉醇用量的增加,细胞S期百分比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10nmol/L(C组)和100nmol/L(D组)两种浓度下的紫杉醇引起的S期百分比明显减低。结论紫杉醇能够抑制大鼠向管平滑肌细朐的增殖.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颅内外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2例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再将这两项检查与CTA进行对比,显示符合率。结果TCD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检查的例数及支数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率87.5%,结果基本一致。讨论TCD及颈动脉超声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优势具有无创性、重复性、准确性高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脑卒中常规超声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糖尿病伴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二甲双胍降糖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肠溶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胰岛素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8周后,患者的FBG、BMI、TG、LDL及HDL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HDL与治疗前相比稍有升高,其中FBG、BMI及TG、LDL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HD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指标均有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的FPG、P2hBG均优于对照组(P<0.05),HbA1c无明显差异。两组胰岛素水平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的FINS、P2hINS优于对照组(P<0.05),HOMA-IR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糖尿病伴肥胖,临床效果稳定,降糖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与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先后2次头颅CT结果分为水肿扩大组40例和水肿未扩大组32例;监测患者入院后24h动态血压,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收缩压标准差(SBPSD)、舒张压标准差(DBPSD)、24h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分析血压与水肿的关系。结果水肿扩大组的血肿体积[(16.3±3.1)mlvs(10.8±2.5)ml,P=0.003]、24hSBP[(158.4±15.1)mmHgvs(147.3±14.8)mmHg,1mmHg=0.133kPa,P=0.034]、24hDBP[(101.8±9.7)mmHgvs(92.1±8.9)mmHg,P=0.017]、SBPSD(P=0.011)、SBPCV(P=0.012)和DBPCV(P=0.044)明显高于水肿未扩大组。24hDBP(OR=1.811,P=0.022)、SBPSD(OR=2.014,P=0.008)、SBPCV(OR=1.994,P=0.018)是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4hDBP、SBPSD、SBPCV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