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CSU)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SU患者中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表达,并分析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与CSU患者的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评分、风团数目、瘙痒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单一抗组胺药疗效的临床相关性。结果CSU患者组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rticariaactivityscore,UAS)、风团数目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一抗组胺药使用有效者其血清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低于单一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者(P〈0.05)。结论抗FcεRⅠα抗体在CSU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较高的CSU患者可能对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抵抗。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抗FcεR Iα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面部、躯干皮疹伴轻度瘙痒20年,于2013年8月26日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眼睑、额部出现粟粒大小肤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激光
  • 简介:发疹型汗瘤在临床中相对少见。本病例为青年女性(22岁),全身泛发黄褐色扁平丘疹,密集成片,部分融合,质较硬,对称分布,部分浸润,缓慢进行性发展,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符合发疹型汗瘤诊断。予维A酸类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维A酸 治疗
  • 简介:患者,女,29岁。主因乳房部位出现丘疹8年余、双下眼睑丘疹2年余,于2014年4月9日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侧乳房部位出现数颗肤色或褐色小丘疹,无特殊不适,未予治疗,皮损逐渐增多。2年前,患者双下眼睑开始出现类似皮损。患者平素体健,否认有其他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四肢丘疹6年余,于2013年5月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出现粟米大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颜面部、颈项部、双侧腋窝、腹部、背部及四肢。皮损夏季明显发红,冬季色泽变淡。颈部皮损曾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效果不佳,遗留点状增生性瘢痕。患者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眼睑、颈项、躯干、双腋窝、双上肢屈侧、双下肢近端皮肤密集分布淡红色或肤色扁平丘疹,直径2~3mm,表面光滑,质硬,互不融合,无触痛。颈部及前胸部可见CO2点激光治疗后遗留多处粟米大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部分瘢痕相互融合(图1a-1d)。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梅毒抗体均未见异常。上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上部多个嗜碱性细胞组成的条索状小团块及腔样结构,管壁为单层或双层上皮,腔内有嗜酸性物质(图2)。诊断:泛发性发疹型汗瘤。由于本例患者为瘢痕体质,既往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术后瘢痕明显,遂考虑行保守治疗:维生素A胶丸2.5万U口服,每日2次;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点涂。治疗6周后效果不明显,遂改为阿维A胶囊20mg、维生素E胶丸100mg口服,每日1次。3个月后原有皮损仍未见明显消退,亦无新发皮损。由于皮肤、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患者拒绝继续口服药物,外用0.1%阿达帕林凝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外涂颈部瘢痕处,抑制瘢痕增生。定期电话随访,截至发稿时患者自诉皮损无明显消退。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泛发
  • 简介:56岁男性患者,左侧头皮肿物渐增大5年余。皮肤科检查:左侧颞部见一5cm×4cm×2.5cm大小的暗红色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糜烂、破溃,覆有少量有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质硬、触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增大。组织病理诊断:乳头状汗囊腺癌。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3年无复发。

  • 标签: 汗管囊腺癌 乳头状
  • 简介: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拔期应激反应和耐的影响。方法:110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复合全麻。对照组:手术前无超前镇痛,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结果:在拔时,观察组患者HR、MAP低于对照组患者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结束和拔时,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皮质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耐评分和拔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耐评分和拔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中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减少患者拔后疼痛,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超前镇痛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应激反应 全麻
  • 简介:患者,男,23岁。主因左肩皮损20余年,于2010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述出生时左肩即育小水疱,初为指甲盖大小,后不断扩大。2009年5月,在肩出现核桃大小黑色肿块,在外院诊为“血.瘤”,予手术切除。2009年9月,左肩尢叫显诱因出现火片红肿,伴高热,体温39~40℃,

  • 标签: 淋巴管瘤 Becker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和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HSFs)为研究对象,实验主要分3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照组(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照光加药组(UVA照射细胞后予不同浓度GSPE干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UVA照射前、后及不同浓度GSPE干预后对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UVA光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下降(P〈0.05),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单纯光照组相比,UVA照射后经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浓度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Smad7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且于50μg/mL和100μg/mL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量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适当浓度GSPE可通过显著上调TGF-βRⅡ蛋白水平以及下调Smad7蛋白水平的表达来对抗UVA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减轻UVA所致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了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 标签: 长波紫外线 皮肤光损伤 光老化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 SMAD7
  • 简介:乳头状汗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外泌汗腺错构瘤。该文报道1例29岁女性乳房表现为丘疹、结节形态的乳头状汗囊腺瘤患者。该例患者成年期发病,皮损位于乳房部位,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组织病理较为经典。同时,对该病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进行了文献复习。

  • 标签: 汗管囊腺瘤 乳头状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ISM)诊断汗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但不排除汗瘤的患者,选定典型皮损做CLSM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LSM图像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或中层可见圆形、卵圆形的高折光性结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多数导管、小的囊腔及由上皮细胞所组成的小细胞巢及索,这与CLSM图像下的高折光性结构一致。结论CLSM是诊断汗瘤及鉴别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病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

  • 标签: 汗管瘤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部水肿性红斑6余年,左手及左前臂结节1余月,于2007年1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水肿性红斑,伴发热、乏力、多关节间歇性疼痛和雷诺氏征阳性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红斑狼疮 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