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葡萄糖酸锌联合山莨菪碱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到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纳入此次研究,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运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葡萄糖酸锌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病程时间、病毒转阴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疗效高于参照组,比较P<0.05;实验组病程时间更短,病毒转阴率更高,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实施葡萄糖酸锌联合山莨菪开展碱治疗,能有效缩短患儿病程,改善疾病症状,轮状病毒转阴率更高,值得推荐。
简介:目的观察羟喜树碱(HCPT)联合奥沙利铂(L-OHP)与卡培他滨(CAPE)联合奥沙利铂(L-OHP)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证实的,按国际TNM分期标准为Ⅲ期或Ⅳ期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46例,分为A、B两组,每组均23例。A组:羟喜树碱(HCPT)联合L-OHP方案。B组:卡培他滨(CAPE)联合L-0HP方案,两组均21d为一周期,每组均治疗2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在A组20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胃癌9例,大肠癌11例;在B组21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胃癌9例,大肠癌12例。A组共化疗62周期,B组共化疗65周期,另5例共完成5周期化疗仅统计毒性反应。结果A组完成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9例,稳定(SD)8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CR+PR)为55%(11/20)。B组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8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CR+PR)为57.1%(12/21);两组有疗效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两种化疗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羟喜树碱组费用低廉,适合我国国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构建长春新碱抗耐药性隐形脂质体,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长春新碱抗耐药性隐形脂质体;将Sprague-Dawley大鼠分成两组,分别尾静脉注射长春新碱抗耐药性隐形脂质体和游离药,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分别测定血浆中长春新碱和奎纳克林的浓度,通过与游离药组比较,评价长春新碱抗耐药性隐形脂质组的药动学特点。结果长春新碱抗耐药性隐形脂质体的粒径为135.9±7.1nm,其中,长春新碱的包封率大于90%,奎纳克林的包封率大于85%;大鼠尾静脉注射长春新碱抗耐药性隐形脂质体后,与游离药组相比,长春新碱和奎纳克林的血液滞留时间明显增长,并且两者平均血药浓度都明显提高。在长春新碱抗耐药性隐形脂质体组中,长春新碱和奎纳克林的Cmax,t1/2和AUC0-24h都分别高于游离药组的相应值,然而,长春新碱和奎纳克林的Cl都明显低于游离药组的值。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具有高包封率的长春新碱抗耐药性隐形脂质体。抗耐药性隐形脂质体明显延了长春新碱和奎纳克林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并提高了二者血浆中平均血药浓度。
简介:目的:观察次乌头碱对SD乳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及细胞膜L-Ca通道mRNA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次乌头碱,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给药后15min、30min、60min心肌细胞内钙浓度的变化,并分析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内钙浓度的作用与L-Ca通道mRNA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30-120μM/L次乌头碱引起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细胞“钙超载”出现在给药后15min(P〈0.01),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60μM/L次乌头碱与心肌细胞作用5min即能增加L—Ca通道mRNA表达(P〈0.05),随着次乌头碱浓度的增加,L—Ca通道mRNA的表达也增多,但亦未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次乌头碱为附子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可能通过增加心肌细胞膜L-Ca通道开放数量而导致细胞内钙增加,发生钙超载,并最终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芩连片中巴马汀(以盐酸巴马汀计)、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黄芩苷、连翘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GeminiNXC_(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2%磷酸水溶液(23:5:72);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70nm;柱温:35℃。结果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黄芩苷、连翘苷浓度分别在0.420-4.200、2.940-29.40、2.590-25.90、0.370-3.70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3%、99.6%、100.2%、99.6%,RSD分别为1.7%、1.8%、2.0%、0.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芩连片的质量控制。
简介:目的:探讨苦参碱注射液联合DP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某院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DP化疗方案,观察组联合苦参碱注射液静脉滴注,28天为1个化疗周期,均治疗3周期。比较2组患者免疫功能(CD3+,CD4+,CD4+/CD8+)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87.50%)高于对照组(6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以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皮肤黏膜反应为主,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苦参碱注射液联合DP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免疫损伤,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简介: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细菌不断发生耐药性变异,以求生存[1].虽然人们对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从抗菌药物治疗及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细菌耐药仍变得越来越严重,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基于MIC的治疗浓度,仅阻止了大部分敏感细菌的生长,而使耐药突变菌株得到选择性富集扩增[2,3].为了减少细菌耐药,人们曾试图用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及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等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DrlicaK等提出了防突变浓度(mutantpreventionconcen-tration,MPC)和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概念,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