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物质(PAEs)含量及分布情况,为开展食品中PAEs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2012—2013年在我国7个省、直辖市大、中、小超市以及农贸市场采集市售7类常见的动物源性食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PAEs含量。结果:18种PAEs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均有检出(0.11%~45.11%),其中,检出率较高的4种物质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其平均含量范围为0.05~0.13mg/kg,整体数据呈偏态分布,大部分数据集中在低水平区域。包装熟畜肉中DEHP和DBP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食品;水产类食品中DIBP和DCHP的含量相对高于其它食品。包装熟畜肉中的DEHP、DBP和DIBP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非包装的生畜肉。结论: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普遍检测到PAEs,而且不同种类食品中PAEs含量不同,差别较大。总体来说,有关部门需关注检出率和含量水平较高的加工包装食品。
简介:目的日本已经有富含共轭亚油酸的食用油商品。为了使共轭亚油酸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进行富含纯度共轭亚油酸食用油的食品安全性毒理试验研究。方法依据GB15193—9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和30天喂养试验。结果共轭亚油酸对两种性别的SPF级昆明种小鼠经口毒性,一次灌胃量达20g/kg·bw两周内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无动物死亡,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规定,该受试物属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该受试物O.87、2.20、4.30g/kg.bw剂量(分别相对于推荐人群日摄影入量3.6g/kg.bw的20、50、100倍)对wistar大鼠的临床检查,血液学,生化学,脏器重量和系数以及病理组织多样指标无明显影响,未发现该受试物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结论富含共轭亚油酸的食用油既无毒也无任何副作用。
简介:以酿制冰葡萄酒的主要品种——威代尔葡萄为试材,研究威代尔葡萄果实中特征性香气成分——2-苯乙醇以及合成2-苯乙醇的前体物和中间产物在成熟、后熟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并结合产地气温变化,探讨2-苯乙醇的合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葡萄中2-苯乙醇的合成途径提供基础。结果表明:在花后130d,即当地气温骤降后苯丙氨酸含量迅速增加,同时苯乙胺含量迅速降低,2-苯乙醛含量维持在低水平浓度,而2-苯乙醇含量显著提高。由此得出结论:威代尔葡萄后熟期间特征性香气成分2-苯乙醇的合成源自苯丙氨酸,其中间产物可能为苯乙胺和2-苯乙醛。2-苯乙醇的合成,含量的显著提高与产地气温的骤降有关联。
简介:由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中国贸促会轻工行业分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暨第十五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FIC2005),已于2005年3月17-19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简介:为探究冷链流通过程三文鱼水分迁移规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研究了三文鱼冷藏期间水的横向弛豫参数T2所反映的驰豫性质变化及其与质构、鲜度及感官品质之间的相关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自由水T23随着不易流动水T22的降低而升高,感官、持水力和硬度等逐渐下降,而TVB-N、K值和菌落总数等指标数值不断上升,鱼肉品质下降。T2不仅与持水力等描述肌肉水分状态的指标显著相关(P〈0.05),而且与感官、质构、pH和鲜度(TVB-N、K值等)显著相关。由于LF-NMR对温度变化敏感,因此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研究三文鱼肉腐败变质时水分性质及肌肉结构的变化,可评价冷链物流过程中鱼肉品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