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代西方法治在司法上追求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客观主义的法律解释理念在西方法律文化中可谓根深蒂固.本文从法学知识论、哲学与政治基础和解释实践几个方面对这种解释传统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评价.

  • 标签: 西方国家 客观主义 法律解释 法治思想 法律文化 法学知识
  • 简介:刑法中的实质化思潮是耶林目的法学的产物,经由利益法学推动的方法论变革,刑法适用日益地从以形式逻辑为中心转变为以目的为中心。实质化与目的解释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后者构成实质解释论的首要方法。目的解释的适用具有双刃剑的效果。对目的的探究,能够赋予解释者以解释的自由;目的解释主要被用于堵截处罚方面的漏洞,确保刑法之网的严密性与开放性。目的解释的内在危险则在于,会弱化罪刑法定的制约机制,并严重威胁与侵蚀刑法适用的统一性与客观性。目的解释的规制,涉及的是如何控制解释者的主观任意性的问题。有必要借助一种二元性的制约机制,即通过法教义学的内部控制与合宪性的外部控制,来实现对目的解释的规制。

  • 标签: 实质解释论 目的解释 形式解释论 刑事政策
  • 简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有其客观必然性,本文试图用四种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企业组织理论中的代理理论强调企业是由分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不同个人和团体之间各种契约关系组成的集合体.会计成为有助于各种契约关系运作的一种监控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会计信息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必须由政府来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进行强制性管理,但需考虑帕累托最优效应.会计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会计准则是不完全合约,必须依赖各利益相关方的多次博弈使纳什均衡点逐步提升,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且会计制定者也是经济人,为了特定目的必然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从会计信息市场的供需看,企业管理当局和大股东是信息的垄断提供者,需方的内在需求不足且对供给影响极小,供需矛盾是会计政策选择成为可能.

  • 标签: 企业组织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博弈论 供给需求理论
  • 简介:本文旨在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对会话中话题转换现象的理解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话题转换的"不关联"是存在于语义层次上的,而在语用层次上,话题转换的两个话题之间存在最佳关联.这种关联性不取决于建立在话语语言意义上的前提,而存在于明示交际行为本身.

  • 标签: 话题转换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明示交际
  • 简介:一、刑法典频繁修正之检讨完全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会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十)》,此后还会有《刑法修正案(十一)》、《刑法修正案(十二)》……。尽管我们无法确切地预知将来修正什么规范(立法者既无法预知规划,更无法预知具体规范),但过往的历史和反复的现实往往预示着未来的趋势——我国刑法立法将一如既往地以修正案的形式推进对刑法典的修改补充,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 标签: 刑事法治 刑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 刑法立法 刑法典 预知
  • 简介:近年来,商家为了促销,在顾客到商场购物、饭店就餐、浴池洗浴等时候或通过邮寄等方式赠送“优惠券(卡)”的现象时常发生,但当人们拿着这些优惠券(卡)到商场、酒店、浴池消费时.才发现得到的优惠和人们根据“优惠券(卡)”所期望的结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而引发的纠纷也举不胜举。

  • 标签: 最终解释权 法律思考 商家 优惠券 商场 纠纷
  • 简介:我国目前的税法法律规范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税法解释作为弥补税法规范这一缺陷的主要方法,对税法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目前的税法解释制度存在许多缺漏和不足之处,使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故深入研究税法解释制度的完善问题对税法的有效实施是有所裨益的。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税法解释制度的现状,然后分析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说明完善我国税法解释制度的必要陆,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税法解释制度的几点建议。

  • 标签: 税法解释 行政解释 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
  • 简介:"斯科特诉桑福德案"与"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是美国宪政史上著名的种族判例。得到旁征博引、无懈可击的"斯科特案"判决,未能为"布朗案"所遵循。而事实上,"布朗案"的司法推理同样入情入理,判决结论"水到渠成"。那么,藏匿于这种宪法解读背后的可能的因素或缘由是什么,司法解读过程与案件的背景、相关的制度、理念与文化有着怎样的关联,所有这些成为本文的旨趣所在。

  • 标签: 种族判例 宪法解读社会情势
  • 简介: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治理的具体运作具有差异性,学者们提出的理论解释也呈多样性。在单一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地方治理依赖于政治权威的动员和整合作用,调动多方主体及其掌握的资源来实现治理目标。基于中国经验,学者们提出了本土化的理论解释,代表性的有运动式治理模式和整合治理模式,两种模式具有共性特征,即坚持政治权威主导,注重效率导向、结果为本,跨界运作中多方主体的话语权具有差异性。中国地方治理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为提升问题应对和解决能力,有必要强化政治系统的掌舵和动员能力,调动多方主体及其资源,更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

  • 标签: 地方治理 运动式治理 整合治理 中国经验
  • 简介:由于中国的法院解释法律而不是法官解释法律的解释模式,超法规的法律解释或者说通过这种解释形式进行的法律的续造或者立法,就是裁判案件的法官对法律的解释过程

  • 标签: 刑法超 司法解释理性 法规司法解释
  • 简介:新中国刑法的立法解释,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进入21世纪的前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颁布了9件规范的刑法立法解释文本。目前的刑法立法解释主要集中于具体犯罪构成条件和新增罪名中的法律概念,缺乏量刑标准的解释。对于未来越来越频繁的刑法立法解释活动,为了适当地限制这种立法权力的行使,全面实现罪刑法定原则,应当强调其解释结果和解释程序的公正性,使刑法的立法解释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 标签: 刑法立法解释 历史演进 综合评析 完善建议
  • 简介:在具体案件中解释宪法,法官对宪法的解释只能是具体解释,但司法机关只能在对具体案件的裁判中解释宪法

  • 标签: 功能适当 原则宪法 宪法解释
  • 简介:小产权房买卖合同被确认有效的案件主要有集体土地国有化、购房人户籍"非转农"、卖房人背信主张交易无效、亲属间处分房产份额或借用资格购房、房屋建设方以房抵债等类型。就认定小产权房交易有效的司法考量依据而言,具备合同的一般生效条件得以较多考虑,而与国家政策的契合度却较少被顾及;尊重交易特殊性、维持实质公平的理念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和体现。据以判定小产权房买卖合同效力的直接法律依据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3条。依据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农业相关建设所含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不在法定禁止之列;只要不违背农地保护、农村保障的宗旨,相关的房产买卖合同均应被确认为有效。相关司法活动应尽量尊重情理,注重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在利益协调中的动态贯彻。从立法论角度出发,当前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用途的限制应予解除。

  • 标签: 小产权房买卖合同 合同效力 实质公平 法解释论
  • 简介:宪法解释权只能通过《宪法》授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始终是宪法解释权的主导机关。据于现行《宪法》,我国宪法解释权行使方式可分为准立法式与裁决式。全国人大常委会排他性的享有准立法式宪法解释权,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共享裁决式宪法解释权。合理推断隐含的裁决式宪法解释权必须以是否拥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为前提,国务院、中央军委等一定程度上具有适用宪法的资格,但并不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 标签: 宪法解释 宪法解释权 监督宪法实施
  • 简介:解释刑法是刑事法官的职业技术,而处于犯罪圈边上、界于罪与非罪之间的边缘刑事案件则是刑事法官展示其解释才华的主要舞台.在此类案件的裁判中,技术性刑法解释方法所起作用甚小,法官们更重要的活动是进行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价值判断要求法官平衡自由与秩序,以公正规制功利;利益衡量则要求法官按照位阶优先保护重大法益,并尽可能少损害在后法益.

  • 标签: 边缘刑事案件 法官解释 价值判断 利益衡量
  • 简介:解释学在伽达默尔等的推动下向实践解释学转向,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释学的实践转向有其历史和逻辑必然性,与时代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的影响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实践解释学统摄了理解的主客体,从而消解了解释中主客体的对立,实现了解释学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解释学 实践转向 现代西方哲学
  • 简介:为了发挥经济犯罪立法保障人权和预防犯罪的双重功效,经济犯罪的罪状必须提升其概括性。而从经济犯罪的对象与具体行为样态等方面进行“共性抽象”,则是提升经济犯罪的罪状概括性的必要途径。经济犯罪罪状中“兜底条款”的存在,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合理性。而无论是从主观可贵性以及人身危险性,还是从法制体系的协调性,都有理由将“行政处罚”作为经济犯罪的罪状要件。对经济犯罪的罪状,应实行和坚持“相当性解释”与“实质解释”,而“相当性解释”是专门针对经济犯罪罪状的“兜底条款”而提出。

  • 标签: 经济犯罪 罪状 兜底条款 行政处罚
  • 简介: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增设的药事服务费是我国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改革的重要创新。用法律思维解读,因患者就医形式不同,药事服务兼具代理和买卖的法律关系或公立医院与患者的代理关系,药事服务费法律化有助于患者权利的保障,推动药品价格机制改革。

  • 标签: 药事服务 药事服务费 法律解释
  • 简介:<正>一、引言:重说中国法治今天要讲中国法治,需要看到改革三十年的影响。三十年的法治史就是一部法治自我解放的历史。从1978年关于法律平等的讨论开始,经过"法治-法制"、"法治-人治"这两对重要范畴的规范性区分,中国法治日益构筑了自己的话语、制度与论证体系。中国

  • 标签: 中国法治 司法解决 宪政主义 中国司法 宪法学界 行政审判
  • 简介:因同一生活事实引发不同责任规范可得同时适用的责任竞合问题,始终是法律适用上的难题.从责任原因和受保护客体角度,对责任竞合可作不同界定,并会引致不同的实体和程序效果.我国现行法上的民事责任竞合规范,应从体系价值的实现角度加以解释对合同预定范围内的风险分配事项,应贯彻合同责任规范,同时执行具有特殊规范目的之法律规则;对非属合同风险分配的事宜,则应采纳统一的法定救济标准,不因责任领域的不同归属而作差别对待.除此之外,责任基础区分的其他实体和程序效果仍可维持,允许请求权人自由选择.

  • 标签: 责任规范 请求权竞合 请求权规范竞合 统一救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