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孔子语"无求生以害,有杀身以成仁",比较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志士仁人在生命与实现人生价值发生冲突时的选择是)宁肯杀身成仁,决不求生害。通过对古书"有……不/无……"组合所表意义的抉发,联系"宁……不/无……"组合用例,参稽汉唐旧籍"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的异序材料,可知句中的"有"、"无"并非通常认为的表示存在意义,而是表示取舍意义。

  • 标签: 《论语》 杀身成仁 取舍句
  • 简介:智统一是孔子的成人之道,且智既蕴含结合二者,又蕴含分离二者且偏重前者的倾向;在孟子前后,存在着对智的广泛批评;智分离且偏重前者最终促成由孔子智向孟子仁义的转承,这一转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孔子 仁智 孟子 仁义
  • 简介:在儒家思想中,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悟和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理论上,发生的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的社会性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一个人一味本着良善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在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的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对的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了天命在的实现中所产生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的后果是,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的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的任意性。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能够也应该为的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 标签: 天命 普遍性 个体性
  • 简介:《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的清华简《管仲》篇中管仲有“既佞又,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日雍也而不佞”章的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的。语境的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的含义很有帮助。

  • 标签: 《论语》 冉雍 “仁而不佞” 清华简《管仲》
  • 简介:<正>王守(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王氏推行的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的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王氏在主张“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王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标签: 王守仁 南赣乡约 心学 “知行合一”说 心即理 明中后期
  • 简介: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基本上是从情感之爱的层面理解.北宋诸儒借鉴佛、道二教超越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与爱、与道德关系的探讨,把提升为宇宙、人生的本体,同时又继承儒学传统的一贯之道,强调之体与爱之用的统一,并且从体用两个层面肯定的差异一体特征,建构起体用一源的仁学本体论,从而与佛、道二教的空无本体论划清了界限.

  • 标签: 北宋 儒家 本体论
  • 简介:“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概念是切近的。苟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 标签: 孔子 荀子 韩非子
  • 简介: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我们都不难深深感到作为区域文化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性,之所以这样说,并不仅仅是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角度,而是从内在的、本质的特性而言。

  • 标签: 文化精神 社会理想 “大同” 山东 孔子 中国文化研究
  • 简介:先秦儒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义”“礼”“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
  • 简介:在大同构想中,康有为尤为注重对于智和的奖励与申彰,奖智和奖在康有为的大同构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智双彰”既是大同世政治运转之依凭,同时亦是在竞争消弭之境况下,防止大同世退化变质之重保障。然而,深入检视可以发现,康有为之“智双彰”本质上是一种“智一元论”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与其意欲达成的大同世之间存在一种自反性的矛盾。“智双彰”的施行非但不能达成康有为“人皆平等”的大同愿景,适相导致“阶层分立”之严重后果。康有为思想中强烈的“智识主义”倾向,既与有清以来儒家智识主义不断孳衍的思想进路相顺承,又是康有为现实关切的思想表征。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 智仁双彰 伦理悖论
  • 简介:今年5月21日,是我们敬爱的赵朴初居士驾鹤西归十周年的日子。弹指挥间,十年过去了,但是,仿佛赵朴老的音容笑貌依旧,他的风采、睿智,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仍然是那么的真切、那样的亲切。在此时此刻,我们上海佛教界的同仁与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朋友们在一起,深切缅怀赵朴老,使我不禁浮想联翩。

  • 标签: 居士 睿智 中国民主促进会 明月 赵朴初
  • 简介:“一切为天下”就是“无我为人”,“天下为公”。建立大慈意”,就是发“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弘愿。“建立……意”即发愿;“大慈”就是“同等的大慈,同体的大悲”,就是“菩萨观诸众生与一己为同等同体,无条件地也就是无我地起拔苦与乐之心”,这种“无我的真慈悲”就是“大慈意,大悲愿”。“”既包括儒家一切

  • 标签: 同体 修仁 救世 乐之 菩萨道 心士
  • 简介:西汉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必且智的德才观,不仅对汉代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的人才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的德才观是中西合璧的,他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德才观,把道德作为人才的首要标准,另一方面又以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内容灌注其中,明确了又红又专的德才标准。研究两人的德才思想,始终不变的是德才两有、以德为先的德才原则。这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 标签: 董仲舒 毛泽东 德才观 必仁且智 又红又专
  • 简介: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这个字的起源,即它最初的构形以及与此相联的本义。战国玺印文“[身心]”的发现和释读,使人们看到了“”字的新的构形,也使重新理解“”的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字(七十多个)都写作“[身心]”,不仅进一步确证了古“[身心]”字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的新文献,为研究“”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活力。

  • 标签: “仁爱”思想 “仁”字 身心合一 郭店竹简 儒家 德性伦理
  • 简介:贺州大平瑶族乡喜坪盘瑶打醮仪式是道教醮仪民俗化与汉瑶文化交融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空间。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下,盘瑶打醮仪式的基本要素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变迁,与道教醮仪、西南地区其他族群打醮仪式等均有差异性,但仪式本身所体现的祖先崇拜、鬼神观念等传统民间宗教的内核却是始终如一的。盘瑶打醮个案说明民俗文化空间仍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

  • 标签: 盘瑶 打醮 民俗文化
  • 简介:今岁是潮汕人海内外佛教黄檗法派祖堂,南澳岛叠石岩开山祖释智(公元1813——1902年)圆寂100周年。这位清末名重梵字,中国高僧虚云、来果、志开曾亲近过其座下,今法裔龙象辈出,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誉的长寿大和尚,是很值得缅怀的。子孙们正在用多种形式纪念他。

  • 标签: 佛教 虚云 梵字 高僧 和尚 法师
  • 简介:四川省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驰名中外,风光绚丽,寺僧颇胜,游人不绝。从西山入口处通至半山腰之清音阁大河坝附近有数百名教友,因这里无圣堂,宗教生活十分不便。峨眉山市人民政府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于1999年9月批准在清音阁处山地上修建一座天主堂。此举得到四川省和乐山市宗教局的积极支持。全国“一会一团”对此致以深深的敬意,并投入资金300万元。经过精心设计,已准备就绪。当地教友不无拍手称快。时值全国“一会一团”在四川省成都召开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省级秘书长会议之际,于6月15日,与会全体驱车前往同当地教友共同参加了峨眉山天主教清音阁圣堂奠基仪式典礼,四川省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雷世银神父主持

  • 标签: 刘元仁 主教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四川 峨眉山 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