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全民阅读的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阅读推广活动。怎样进行创新,策划组织新颖的阅读推广活动,吸引读者积极参加是目前对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考量。北京农学院图书馆采用'设计思维'进行活动策划,在策划过程中,调研相关文献和活动情况,积极与图书馆同行、活动组织者进行交流和取经,结合北京农学院建校60周年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确定了'阅读马拉松'活动的主题为'阅读迎校庆,阅读润心灵',挑战时间设定为8∶00~17∶00,挑战地点设定为图书馆阅览室。通过问卷调查、读者访谈的方式,获得本次活动效果反馈,77.07%的读者认为'阅读马拉松'活动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94.34%的读者认可活动中的阅读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T1WI评估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大腿前、中、后群肌肉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并探究肌群横截面积与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跑龄、配速、月跑量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招募符合标准的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64名及不经常运动男性健康志愿者15名,将不经常运动男性健康志愿者设为A组,另选取15名与A组成员身高(5 cm以内)、年龄(3岁以内)、体重(3 kg以内)和BMI (1分以内)相匹配的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设为B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双侧大腿轴面磁共振扫描,在T1WI上勾画不同肌群横截面积。结果A组前群肌肉CSA为(63.16±7.38) cm²低于B组(72.05±8.34) cm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后群及内侧群肌肉CSA分别为(31.16±4.78) cm²、(46.06±7.06) cm²,均低于B组(33.07±4.05) cm²、(49.51±6.87) cm²,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8、0.186)。在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年龄、BMI、跑龄、配速、月跑量各因素中,只有BMI与各肌群CSA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跑步运动会对增加大腿肌肉横截面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BMI与大腿肌肉横截面积呈正相关,与跑步相关的年龄、配速、月跑量与大腿肌肉横截面积没有明显相关性。
简介:自1968年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墨西哥城(海拔2250m)举行的决定做出后,世界各国的体育运动组织者和教练员先后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多数研究表明,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中(中等海拔高度)训练,能促进运动员的心肺发展,提高氧的吸收、运送和利用率等,从而使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另外,高原低氧环境刺激机体,使造血功能增强,运动员体内红细胞数和血色素等增加,从而使体内"运输"氧的功能得到提高.从这些理论可得出耐力性运动项目在高原进行训练是可以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但多年来,有的训练者在高原训练方面受益匪浅,有的运动队则毫无收获.因此,对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的高原训练问题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全国各地中长跑、马拉松项目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采访与调查,以及亲自带运动员赴昆明海埂基地进行训练,总结了一些高原训练的经验,供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技术评价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左心室结构与收缩功能早期改变,并分析其与跑量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杭州地区招募业余马拉松运动员84例,根据参加马拉松运动时限分为短期(ST)组(首次参加马拉松运动且时间≤6个月)和稍长期(MET)组(参加马拉松运动时间>6个月~2年);另选取同一时期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体检健康受试者39例(对照组)。记录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跑量,使用常规超声心动图结合3D-STE技术获取所有受检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舒张末期质量(LVM)、左室射血分数(LVEF)、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面积应变(GAS)、左室扭转角度(Twist)及左室扭力(Torsion)。比较三组间常规超声心动图、心肌应变及扭转参数的差异,并分析与跑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组EDV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及ST组比较,MET组EDV、ESV、LVM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比较,MET组GLS显著增高(P<0.05)。三组间LVEF、GCS、GRS、GAS、Twist、Torsi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业余马拉松运动员EDV、ESV、LVM与平均周跑量及总跑量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跑量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EDV的独立相关因子(β=0.618,P<0.01)。结论短期参加马拉松的业余运动员以EDV增加为主要表现,马拉松运动早期可使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增强。
简介:摘要本研究基于CT灰度值赋予材料属性方法建立了一名马拉松运动员髋关节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单脚站立时髋关节生物力学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在骨盆模型中应力集中于弓状线、坐骨大切迹、耻骨梳及髋臼区;在股骨模型中应力集中于股骨头、股骨颈内侧及股骨干区。应力的传导由骶髂关节经弓状线传递至臼顶,在股骨头一侧由股骨颈内侧向小转子下方传递至股骨干内侧,另一侧由股骨颈上侧传递至股骨干外侧。最大主应力分布于髋臼顶后上方(7.22 MPa)和股骨头后上方(6.68 MPa)。模型位移程度在髂骨上缘1~3 mm,并沿股骨轴向下逐渐减小,髋关节处位移0.1~0.3 mm。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分析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半程马拉松运动前后的髌腱弹性变化。方法招募47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为马拉松组,其中男31名,女16名,年龄20~44(31.8±5.7)岁,根据运动习惯分为优势侧(47侧)及非优势侧髌腱(47侧),于半程马拉松赛前、赛后2 h及赛后1周对双侧髌腱进行灰阶超声及SWE检查,获得双侧髌腱的弹性值。另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22~39(29.4±4.1)岁,获取双侧髌腱静息状态下弹性值。分析两组间弹性值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赛后髌腱弹性值变化与跑龄、周跑量间的关系。结果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膝关节疼痛及运动性损伤。赛前马拉松组优势侧髌腱弹性值高于非优势侧[(55.1±15.7)kPa比(43.8±15.9)kPa,P<0.05];赛前马拉松组优势侧、非优势侧弹性值均高于对照组[(55.1±15.7)kPa比(18.5±3.7)kPa,(43.8±15.9)kPa比(17.4±3.2)kPa](均P<0.05)。与赛前相比,赛后2 h马拉松组优势侧、非优势侧弹性值均增高[(80.2±23.2)kPa比(55.1±15.7)kPa,(76.5±26.6)kPa比(43.8±15.9)kPa](均P<0.05);赛后1周弹性值基本恢复赛前水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跑龄、周跑量为导致赛后髌腱弹性值升高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511(95%CI:1.022~2.235)和1.226(95%CI:1.093~1.375);均P<0.05]。结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髌腱弹性值更高。SWE可以动态观察髌腱在运动中的变化,为运动员科学训练及避免运动损伤提供有益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半程马拉松运动对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大腿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2020年5至8月浙江省杭州市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17名,年龄27~57(43.7±2.8)岁。所有受试者于半程马拉松运动前、运动后3 h、3 d、7 d分别接受双侧大腿肌肉MRI检查,应用DTI序列获得各向异性分数值(FA)。在双侧大腿肌肉横轴位上测量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长收肌的FA值。采用非参数的Friedman M检验比较运动前后各时间点各肌肉FA值的变化情况,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肌肉进行跑前与跑后3 h、3 d、7 d的FA值两两比较。结果大腿肌群整体FA值[M(Q1,Q3)]在跑后3 h较跑前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24(0.20,0.28)比0.25(0.21,0.29),P<0.001],跑后3 d、7 d较跑前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半膜肌、大收肌在跑后3 h的FA值较跑前下降[0.19(0.18,0.22)比0.21(0.19,0.24)、0.19(0.17,0.20)比0.21(0.18,0.23)、0.26(0.24,0.29)比0.27(0.15,0.30)、0.20(0.19,0.22)比0.21(0.20,0.23),均P<0.05],跑后3 d、7 d较跑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股外侧肌跑后3 h的FA值较跑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跑后7 d开始升高且较跑后3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4(0.21,0.27)比0.23(0.19,0.25),P=0.002]。股直肌跑后3 h的FA值较跑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跑后3 d开始升高且较跑后3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9(0.26,0.34)比0.26(0.23,0.29),P=0.006]。长收肌在跑后3 h的FA值较跑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跑后3 d、7 d继续升高,较跑后3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23(0.21,0.25)比0.22(0.19,0.24)、0.23(0.21,0.26)比0.22(0.19,0.24),均P<0.05]。结论半程马拉松跑步后大腿肌肉FA值变化是可逆的。在半程马拉松运动后3 h,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大腿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半膜肌、大收肌的FA值下降最明显,可能是跑步过程的优势肌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T2*成分分析技术在参加马拉松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29名,其中男25名,女4名,年龄24~50(40±6)岁。所有运动员于马拉松赛前1周、赛后48 h内及赛后1个月分别接受双侧跟腱MRI检查,采用常规T1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压脂序列和不同回波时间(TE)的UTE序列对跟腱的形态及信号进行评估,采用UTE-T2*序列对跑步后跟腱生化的改变进行动态定量分析。UTE-T2*序列获得单成分分析值(T2*M)和双成分分析的短T2*成分值(T2*S)和长T2*成分值(T2*L)以及百分比值。在跟腱矢状位图像上测量跟腱整体的数值,并把跟腱等分为3个亚区分别测量(跟腱连接段、跟腱中间段、跟腱插入段),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勾画感兴趣区。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对2名放射科医生的定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非参数的Friedman M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亚区T2*M、T2*S、T2*L和百分比值的差异;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距离、不同跑姿、不同配速及不同训练量的赛后48 h与赛前T2*S的变化差异(ΔT2*S),其中ΔT2*S为赛后48 h T2*S值与赛前T2*S值的差值。结果在短TE(TE≤0.6 ms)的序列上,跟腱腱病可表现为高信号区域出现散在点状低信号。2名放射科医师对跟腱的T2*M、T2*S、T2*L和百分比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96、0.94、0.83和0.94。跟腱的整体、跟腱连接段及跟腱中间段的T2*S值在马拉松运动后48 h均轻度升高,运动1个月后减低[0.49(0.45,0.59)比0.54(0.49,0.59)比0.53(0.49,0.57),0.48(0.44,0.54)比0.53(0.47,0.58)比0.50(0.46,0.57),0.48(0.43,0.58)比0.54(0.47,0.59)比0.52(0.46,0.57);均P<0.05],T2*M、T2*L和百分比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的跑姿中,前中脚掌着地者跟腱整体ΔT2*S高于后脚掌着地者[0.03(-0.05,0.07)比-0.03(-0.17,0.11),P = 0.001]。结论UTE-T2*的双成分分析技术对运动前后的跟腱形态动态变化监测优于单成分分析,其T2*S对跟腱内化学成分的细微变化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