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建立体外膜肺氧合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实施常规护理期间ICU体外膜肺氧合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同样方法抽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实施护理流程期间ICU体外膜肺氧合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分别在两组干预期间随机抽取20名临床医师,以自制问卷调查其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医师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患者建立体外膜肺氧合期间辅以护理流程的效果更佳,能改善护理质量,提升临床医师满意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癫痫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手术的并发症分析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1月期间功能神经外科采取立体定向脑电图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分析,为120例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分析患者在护理中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调查可知,患者术后护理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38例,其中立体定向头架安装失败患者5例,头部皮肤压疮患者7例,电极与导线脱落患者12例,术后监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14例。结论为采取立体定向脑电图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护理的关键,就是要消除患者安装立体定向头架的恐惧,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配合手术前的健康宣教,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
简介:目的研究简易立体定向系统治疗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简易立体定向系统结合软通道穿刺引流30例(立体定向组),采用简易标记定位锥颅血肿引流术14例(标记定位组),比较两组的置管准确率、血肿清除率、尿激酶用量、Barthel评分等指标。结果立体定向组引流管置管准确率为86.7%,平均尿激酶使用量为(7.07±4.92)×10^4U、单位体积残留血肿尿激酶用量为(0.27±0.19)×10^4U/ml,均明显优于标记定位组(P〈0.05),但两组间血肿抽吸清除率、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立体定向系统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区脑出血定位准确、简便有效,优于简易标记定位穿刺引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择8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案例。采取随机数字法的方法将80例患者划分到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保守治疗,实验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种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运动、生活能力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突出,统计学结果无意义(P>0.05);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数据之间的差异均明显,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相对于内科保守治疗而言临床效果突出,不仅可以有效的清除血块、降低颅内压,同时可以更好的预防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现象,值得推广普及。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RNA-1253(miR-1253)在肺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肺腺癌A549、NCI-H1299、NCI-H157、A973及GLC-82细胞株中的miR-1253表达水平,将miR-1253mimics和miR-1253inhibitor分别转染至A973和NCI-H157细胞,以转染阴性对照质粒NC的细胞为阴性对照(NC)组。MTS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不同miR-1253表达对A973和NCI-H157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A549、NCI-H1299、NCI-H157、A973及GLC-82细胞中miR-125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0.06、0.06±0.03、1.10±0.26、0.03±0.01、0.45±0.08。A973细胞转染miR-1253mimics后miR-1253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NCI-H157细胞转染miR-1253inhibitor后miR-1253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与NC组比较,转染miR-1253mimics能够显著抑制肺腺癌细胞A973的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形成能力(166.0±29.3vs.371.0±31.4,P=0.001)、迁移(91.1±32.1vs.166.7±33.9,P=0.008)以及侵袭能力(74.4±20.5vs.145.6±28.8,P=0.001);而miR-1253inhibitor能够上调NCI-H157的增殖、平板克隆形成细胞数目(545.0±61.9vs.337.0±39.7,P=0.008)、迁移(246.7±36.7vs.151.1±32.9,P<0.001)以及侵袭能力(231.1±38.8vs.137.8±27.3,P=0.001)。
简介:纳米银(AgNPs)因其优越的抗菌、导电、催化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成为当前产量和用量最高的纳米材料之一。但纳米银产品在生产、运输、洗涤、侵蚀、废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在复杂环境因素影响下,纳米银本身的赋存状态发生转化,并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探究纳米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纳米银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综述了天然有机质、pH值、溶解氧、离子强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纳米银迁移转化行为以及其对微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纳米银的毒理机制,旨在为纳米银的环境行为特征研究以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