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结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乳腺癌病理样本为研究对象,另取120例健康样本为对照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癌症组织与健康组织内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因素。结果病例组Vimentin蛋白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病例组E-cadherin蛋白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病例组患者组织内Vimentin蛋白阳性和TNM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225,P<0.05;r=0.251,P<0.05)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和病例组患者肿瘤规格,淋巴结转移情况呈现负相关。Vimentin阳性表达情况越强,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也就越长。结论对于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者,上皮间质转化蛋白相关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疾病发展,全面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在琼南地区黎族儿童较集中的城市中心幼儿园、城郊民办园及乡镇中心园的大班抽取黎族儿童,用儿童入学准备教师核查表测评其早期发展状况,显示,黎族儿童早期发展依乡镇、城郊和城市呈逐步提高趋势,城市中心文化圈内生活的黎族儿童的入学准备五大领域得分均显著高于生活在城郊和乡镇的黎族儿童。城郊黎族儿童在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学习方式领域的发展与乡镇儿童无显著差异,但情绪控制、生活自理、语言理解和表达领域的发展显著好于乡镇儿童。入城生活对黎族儿童早期发展的促进效应与其入城后的文化生活圈有关,自小进入城市生活中心文化圈的儿童收益最大,居于城市生活外围文化圈的儿童主要在言语发展和生活自理方面获得收益。
简介: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探讨EGFL7及MVD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的EGFL7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八因子抗体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Meta-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EGFL7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EGFL7在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阴性表达,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P〈0.05)。EGFL7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GFL7和MVD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LEEP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糜烂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糜烂患者128例,将其按照LEEP术式分成浅宫颈环切术(SRE)组、深宫颈环切术(DRE)组和宫颈锥切术(LEEPC)三组,分别包含患者58例,38例,32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展开比较。结果统计发现,术后6个月,128例患者,CIN治愈率达到95.31%;宫颈糜烂治愈率为94.53%,三种术式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术式治疗后,患者对宫颈塑形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宫颈疾病患者,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LEEP术式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治愈率高,术后塑形效果理想,值得关注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进行LEEP治疗后残余病灶和疾病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以2014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LEEP手术治疗的CINNII、CINII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IN患者LEEP术后随访2年内的不同时间点的复查,来进一步分析诱发CIN进行LEEP治疗后残余病灶和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CIN患者行LEEP治疗后诱发残余病灶和疾病复发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绝经期、吸烟、高危型HPV感染、病变程度、切缘情况、腺体累及情况。结论重度宫颈上皮内瘤病变进行LEEP治疗后,残余病灶和疾病复发率较高,高危型HPV感染、病变程度、切缘情况和腺体累及范围均是病灶残留和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评价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血细胞自动检测分析仪检测98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5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70例卵巢良性肿瘤、7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外周血PLT,分析PLT增多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疗效、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组伴有血小板计数增多(PLT≥400×10~9/L)者占37.76%(37/98),卵巢癌组术前血小板计数平均值[(274.35±63.42)×10~9/L]显著高于交界性肿瘤组[(215.23±58.55)×10~9/L]、良性肿瘤组[(195.46±45.43)×10~9/L]和对照组[(189.22±38.42)×10~9/L,P〈0.05]。卵巢癌未控组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72.2%(13/18)高于缓解组33.8%(2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组与非血小板增多组FIGO分期、术后残留灶大小、腹水细胞学及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作为一种简单、经济指标,可有效预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的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的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翼状胬肉手术患者120例。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医院常规方法护理,而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所有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有利于节约患者费用,提高病床使用率,提升患者对医院对满意度,此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翼状胬肉手术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在为我科收治的60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为30例实验组患者设计临床护理路径,按路径表完成其各项护理工作。为30例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病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我科护士的自信心、工作满足感及个人成就感均高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轻其焦虑心理,改善其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减少病情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封闭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诊断为梨状肌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甲组局部封闭联合手法复位治疗,乙组仅采用局部封闭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并于治疗后3月随访,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14天后,甲组总有效率95.12%;乙组总有效率73.17%;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后随访,甲组复发率4.55%,乙组复发率4.35%,两组治疗后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封闭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良好,优于单独应用局部封闭进行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核质双向转运蛋白Importin13(IPO13)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翼状胬肉"并行手术切除患者标本5例作为翼状胬肉组,收集人正常球结膜组织5例作为人正常结膜组织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结膜上皮和翼状胬肉组织IPO13、核转录因子p63、ABCG2、CD133的表达。结果:IPO13及p63表达定位于结膜上皮和翼状胬肉组织上皮基底细胞核内,ABCG2表达定位于结膜上皮和翼状胬肉上皮基底细胞层细胞浆及细胞膜,CD133表达定位于结膜上皮和翼状胬肉上皮基底细胞层细胞膜。IPO13、p63、ABCG2及CD133在人正常结膜组织中均呈低表达(光密度OD值IPO13:0.43±0.30;p63:139.09±40.15;ABCG2:63.63±22.56;CD133:70.31±33.41);在翼状胬肉中表达均明显增高(OD值IPO13:155.1±21.80;p63:617.35±87.43;ABCG2:214.03±34;CD133:201.05±46.38)。两组之间差异显著(IPO13:t’=15.87,P〈0.005;p63:t’=11.92,P〈0.005;ABCG2:t=8.15,P〈0.005;CD133:t=5.08,P〈0.005)。结论:IPO13、p63、ABCG2及CD133在翼状胬肉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翼状胬肉异常增殖性病变中起着正向调控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关节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提升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眼表形态改变与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61人(70眼)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随访术前、术后3月患者视力、泪河连续性及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3月41眼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占总例数的58.6%。术后3月55眼泪河连续性及泪河高度较术前有所改善,占总例数的78.6%。术后3月泪膜破裂时间较术前有所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恢复快、有利于眼表环境改善、术后复发率低的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