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多元化护理干预在鼻中隔偏曲位移修复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52例行中隔偏曲位移修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各26例。对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患者实行早期多元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美观、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美观满意度、整体护理满意度评分为(15.57±1.22)、(16.25±1.56),对照组为(9.34±1.04)、(9.21±1.22),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更优(p<0.05)。结论:在鼻中隔偏曲位移修复术中,对患者实行早期多元化护理干预,可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还可以提升美观度与舒适度,避免不良反应问题发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舒适护理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效果。方法: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0例,接受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0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采取舒适护理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减少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舒适护理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效果。方法: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0例,接受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0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采取舒适护理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减少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运用快速康复理念实施围术期指导,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提升预后疗效。方法: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了70例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分组以盲抽的方式选择患者,运用快速康复理念(观察组),运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对围术期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手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用时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快速康复理念对于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稳定生活质量,值得在继承借鉴中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浅表食管癌(SEC)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SE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SEC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治疗的3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环周比例、ESD治疗的有效性评价指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等。368例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94例)和非狭窄组(274例),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的病灶环周比例、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分析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8例患者中男270例(73.4%),女98例(26.6%);年龄为(64.4±7.6)岁;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231例(62.8%),1/2~<2/3周者49例(13.3%),≥2/3周者88例(23.9%);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为98.6%(363/368),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7.8%(360/368),手术时间为(89.4±47.9)min,切除病变面积为(12.5±8.9)cm2;术中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0.3%(1/368)、0.5%(2/368)和25.5%(94/368);随访时间为8~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食管癌复发或新发病灶,均未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中,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分别为38例(40.4%)和193例(70.4%)、病变环周比例1/2~<2/3周者分别为9例(9.6%)和40例(14.6%)、病变环周比例≥2/3周者分别为47例(50.0%)和41例(15.0%),两组病变环周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1)。狭窄组的手术时间较非狭窄组更长,切除病变面积较非狭窄组更大[(126.1±56.3)min比(76.8±37.2) min、(17.5±10.7) cm2比(10.8±7.4)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7、5.41,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周、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均为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53、1.018、1.041,95%CI 0.116~0.551、1.011~1.025、1.007~1.076,P均<0.05)。结论ESD是治疗SEC安全、有效的方式,术后SEC局部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12月收治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54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 27例)实施系统护理配合,对照组( 27例)实施常规护理配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更短( 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 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更高( P< 0.05)。结论: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期间实施系统护理配合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应用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4月至2014年04月我院胃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相关病变175例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83例;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57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发症、病理类型、卫生经济学。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相关病变疗效确切,但对病变的评估、适应症的把握有待提高及规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癌前期病变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2007年6月-2011年7月经色素内镜筛查且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35例患者,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进行了ESD治疗,其中早期癌1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3例。结果对早期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35例病人进行了内镜下ESD治疗,并发出血、黏膜下血肿27例,无穿孔及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4年11月—2015年12月,研究对象64例本院收治的广基结直肠息肉瘤体直径大于2c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2)、对照组(n=32),给予实验组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腹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直肠恢复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排便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