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本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血肿吸收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肿体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肿吸收均较为明显,但观察组吸收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改善神经功能,加快血肿吸收,提高了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笔者跟踪随访的8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上级医院接受规范的脑卒中治疗,出院后观察组患者接受社区医院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居家康复锻炼。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社区医院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结肠脾曲综合征(SSFC)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198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81例SSF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以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及便秘并顽固性不全结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X线钡剂灌肠造影显示,结肠脾曲均较肝曲高7cm以上,迂曲成角<45°,并横结肠冗长。行结肠脾曲松解术2例和结肠脾曲侧侧吻合术3例,近期效果尚好,远期(6个月~2年)效果不良;76例采用较彻底手术,包括近段结肠大部切除14例、结肠次全切除术20例、全结肠切除术42例,术后均痊愈。结论根据临床特点和钡剂灌肠造影,可以明确诊断SSFC,应积极手术治疗,以近段、次全、全结肠彻底切除效果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采取综合治疗干预措施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5年5月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将这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药物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综合治疗干预方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血压变化。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中患者总有效人数为46例,对照组中患者总有效例数为38例,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明显;观察组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观察组中患者血压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选择综合治疗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的临床有效率比较高,并且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在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40例52眼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分析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52眼中,13眼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得到控制,视力没有提高;19眼实施睫状体冷凝治疗,疼痛症状得到缓解,视力没有提高,3眼已没有光感;20眼实施促进积血吸收、循环及扩血管治疗,4眼眼部积血部分得到吸收,视力提高0.1。结论眼缺血综合征疾病同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进行及时诊断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针对临床医学上的创伤骨科的综合性治疗过程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认识临床医学上的各个组成部分,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加深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实现合理化的综合性的临床创伤医学骨科的综合性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合理化的有效化诊断治疗和控制,逐步加深综合性的骨科治疗过程,逐步改善患者的治疗方法,从而满足公众患者的综合性需要,提高患者的有效化迫切需求过程。本文通过对临床医学上的相关骨科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合理的问题分析,对创伤性骨科中的诊断治疗方案进行合理的控制,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性诊治和判断,改善患者创伤骨科临床的有效化诊断。针对骨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创伤手段进行合理的改善,针对患者的综合性创伤情况进行系统化的水平提升,实现合理化的综合性速度诊查过程控制,从而逐步实现有效化的创伤骨科临床效果的改善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方法将1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发病原因分为肺外源性组(实验1组)与肺内源性组(实验2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并针对发病原因采取对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7d内死亡率、ICU期间总死亡率。结果实验1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优于实验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7d内死亡率少于实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CU期间总死亡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根据具体发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病源治疗,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